以高质量规划引领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推动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润民心解民忧护民安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持续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积极探索“数智思政”新场景新范式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高质量规划引领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
推动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润民心解民忧护民安
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
持续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
积极探索“数智思政”新场景新范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持续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

邓健

  推动终身学习是提升国民素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当前,我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已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立体化网络,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体制机制不活、供给质量不高等挑战。唯有持续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激活人力资源潜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健全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夯实发展保障。制度创新是持续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加快立法进程与顶层设计是首要任务。加快出台专门的终身教育法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学习者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刚性约束,明确终身学习的法律地位。同时完善地方性法规配套制度,规范新兴领域发展,形成系统完备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优化工作机制加强保障是基础。在治理机制上,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教育、人社、民政、文旅等部门职能,避免“政出多门、资源分散”,实现资源配置、标准制定、质量评估的统筹推进;在投入机制上,按照“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要求,建立人口流动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人口净流入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多元投入模式,通过政府财政保障普惠性项目,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探索市场化工具,形成政企民共同分担成本的机制。在完善体系保障支撑方面,构建涵盖机构、课程、服务、评价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推广“微证书”“微专业”等灵活学习形式,打通终身学习通道。

  强化数字赋能与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数字技术是突破终身学习资源瓶颈、优化服务供给的核心引擎,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数字服务、区域平台、基层站点互补的网络体系。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覆盖质量,消弭数字鸿沟,布局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提供支撑。整合现有学习平台,特别是在区域层面,借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经验,推进跨区域学习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师资交流,打造终身学习区域联盟。另一方面,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实施终身学习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参与资源库建设,重点开发新兴产业、民生急需领域的课程,扩大在线资源覆盖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习者数字画像,实现“资源找人”的个性化推送,推动标准化学习向精准化学习转变。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适应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多样化需求。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虚拟教室、远程协作等,满足在职人员、老年人等群体的灵活学习需求。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实现学习成果的可信认证与可追溯,推动评价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评估转变。

  聚焦重点人群与服务提质,扩大覆盖范围。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优化需突出精准性和可及性,聚焦重点人群、补齐服务短板,让学习资源直达基层、惠及民生。针对老年群体,推进“智慧助老”项目,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建设老年学堂、社区学习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快推广老年食堂“五社联动”融合模式,实现养老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服务青年和在职人员,强化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衔接。对接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需求,开展技能培训,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让学习者“学有专长、学以致用”。关爱特殊群体,加强重点人群保障。帮扶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通过“求学圆梦行动”等专项计划,打通学习成才通道。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确保终身学习“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经济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