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新闻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以培养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兼具宏阔视野、深厚素养与时代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后备人才为核心使命。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国际传播体系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成为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重庆新闻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顺应媒体深度融合与国际传播格局变革大势,积极推动“部校共建”向“部校共盟”的战略升级,着力构建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项目共研为支柱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为巩固壮大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新闻后备力量。
  以资源共享构建跨域融通教育新生态。积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对新闻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实现从“1+1”单一合作向“1+4”多元协同的战略升级。一是聚力硬件攻坚,打破资源共享壁垒。依托联盟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各高校的标志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深度共享。联合重庆大学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工商大学财经新闻实验室与西南政法大学法治传播模拟法庭等,共同打造功能互补、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有力支撑跨学校、跨领域的融合培养,构建高质量新闻传播育人共同体。二是强化云端赋能,优化智力资源布局。切实补齐各成员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短板,特别是要破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均衡难题,“共盟”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建设“云平台”,有力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体提升。三是构建实习矩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着力破解实习基地长期存在的点状分布、管理松散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系统性规划与战略性升级,构建覆盖中央驻渝媒体、市级主流媒体、区县融媒体中心及重点互联网企业的“实习基地矩阵”。通过完善与媒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实习岗位,共同研制实习大纲与考核标准,全面推行校媒“双导师制”,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实效性水平。
  以人才共育打造“双师双能”协同育人矩阵。深化高校与业界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依托各成员高校特色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矩阵,持续巩固和发展紧密联动、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一是高位推动人才互聘,打造双师培育体系。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互聘交流工作,将其置于推动新闻教育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高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通过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业界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打造四校协同平台,强化育人合力凝聚。“共盟”建设的智慧在于摒弃同质化规模扩张的老路,立足各成员高校资源禀赋与学科特色,着力构建技术、法治、应用、财经四大方向协同并进的差异化发展矩阵,有效激发“网络共生”效应,走出一条特色化、高质量的区域新闻教育发展新路径。三是完善交流机制,推动实践务实有效。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独特优势,通过拓展合作课程、开设专题系列讲座、组建专家工作站、开展新闻作品项目制实践等多元化路径,鼓励多种教学形式并行探索,有效引导互聘人员立足专业特长灵活开展指导,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以项目共研探索驱动产教融合新范式。坚持真实项目引领与实战任务驱动,推动教学体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从知识输入到价值创造的完整育人闭环。一是拓展项目路径,驱动教学促进改革。充分整合四校联盟实训基地资源,联合举办新闻传播创意大赛,引导学生聚焦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乡村振兴等重大议题,开展全媒体产品策划与创作,将相关项目成果直接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有效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的有机统一,显著提升实践育人成效。二是深化协同研究,联合攻关激活科研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整合高校理论优势与媒体实践资源,产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并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与鲜活教学案例,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共进。三是服务地方发展,务实担当主动作为。有效发挥高校作为社会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作用,整合四校智库资源,紧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舆情研判、政策解读、城市形象宣传等专业咨政服务,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充分彰显“共盟”模式相较于传统“共建”模式的效能倍增优势。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