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指出,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廉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要肩负起讲好廉洁文化、筑牢青年学生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重要使命,从内容、方法和目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夯实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厚植廉洁奉公的文化基础、培育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深耕理论课堂,筑牢廉洁根基。讲好廉洁文化,首要在于内容的精准与深化,将廉洁文化教育提升到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要贯通历史与现实。廉洁文化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也淬炼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革命文化与红色基因。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廉洁不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是贯穿于中华文明赓续与党的自我革命历程中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素养。二要融合理论与法规。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阐明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与社会危害,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清“为何要廉洁”。将党纪国法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知晓“何为廉洁”的边界与底线,理清公与私、廉与贪、荣与辱的界限,树立法治意识和规矩意识,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三要链接校园与社会。廉洁文化教育要贴近学生实际,将学术诚信、考试纪律等作为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廉洁文化教育具象化为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延伸至未来职场,探讨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分析不同职业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廉洁风险,帮助学生提前构筑思想防线,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有效衔接与能力迁移。
  创新话语表达,提升育人实效。优质的教学内容需依托科学、高效的讲授方法方能内化于心。高校思政课讲好廉洁文化,应摒弃单向灌输,注重双向互动,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一要实现话语转换,变“文件语”为“家常话”。避免生硬刻板的说教,善于运用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温度的“青言青语”解读廉洁理念。如结合当下的热点影视作品、典型案例、社会现象进行剖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宏大的廉洁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边道理。二要强化情境体验,变“概念化”为“具象化”。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高度仿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深度参与和批判性思考中,将抽象的廉洁规范内化为稳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三要善用信息技术,变“线下课”为“云课堂”。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廉洁文化教育线上资源库,精准推送廉洁故事、警示案例、廉洁文化短视频等内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实时互动、可持续学习的“云上廉洁课堂”,实现廉洁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精准化与浸润式覆盖。
  聚焦价值内化,塑造时代新人。廉洁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价值引领的深度内化与个体人格的完整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一要促进认知向认同的转化。廉洁文化教育不能止步于让学生“知道”廉洁,更要引导其“认同”廉洁,最终“崇尚”廉洁,从而在思想深处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二要推动认同向行动的转化。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的基本要求,最终使廉洁自律成为学生稳定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廉洁品格的塑造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将个人廉洁自律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深刻认识到,清正廉洁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重庆廉政与审计治理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项目:2024ZTZD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