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你还能陪父母多少天青春的温度高铁上的善意一曲重庆城市精神的赞歌采笋记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余生,你还能陪父母多少天
青春的温度
高铁上的善意
一曲重庆城市精神的赞歌
采笋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笋记

余道勇

  秋风一吹,金佛山、柏枝山上的竹海就热闹开了。柏枝山是大金佛山系的第二大山峰,与贵州交界。在那高高的山峰上,藏着别处难寻的宝贝——方竹笋。

  朋友曾川在柏枝山上包下了500亩的方竹林。他每年立秋时节就带着十来个乡亲上山,一个多月下来,鲜笋变干笋,背下山就成抢手货。

  他给我算过一笔账:每年可以产出5000斤左右干笋,一斤卖50元,毛收入20多万元。采笋的乡亲每天可以挣200元劳务费,一个采笋季下来,近万块钱稳稳到手。这可是笋农们一笔稳定的收入。

  听说笋农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笋夫子”。这称呼听着就透着学问——没点本事,哪配叫夫子?

  那天,曾川在电话里喊:“来当笋夫子啰!”我二话没说就应下了。

  从南川城出发,驱车经过天星、黄泥垭隧道,到达新梯子,我弃车徒步,翻过悬崖上的石阶,才算进了方竹林的地盘。

  笋夫子们正背着大背篼,在陡坡上如履平地。只见他们脚一踩、手一提、刀一削、指一绕、腕一甩,一根带壳的笋眨眼就成了白嫩的肉笋,稳稳落进背篼。这套采笋“五步法”,没几年工夫真学不来。

  快到中午了,终于走到曾川的笋棚。这里海拔近2000米,一条山溪在笋棚旁流过。笋棚里,女主人正在做洋芋饭。米饭和洋芋在锅里焙得焦香,另一口锅炒着鲜笋腊肉,也香得人直咽口水。里间的大灶上,两米宽的大铁锅里煮着鲜笋,已经煮好的笋正摊在竹席上烘烤。

  我既然来当笋夫子,当然要去采笋。平缓处的笋子好采,可要学那“五步法”,手脚就不听使唤了。踩、提还行,削、卷、甩简直要命,惹得大家笑作一团。

  竹笋本是寻常物,但方竹笋却有它的特殊性。元代陶宗仪在其杂文集《说郛·笋》中说:“笋,竹萌也。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说明自古以来,重庆地区的方竹笋就受到关注。这里所说“巴竹笋”,即是指金佛山、柏枝山上的方竹笋。

  清代《南川县志》载,南川“邑多山,故竹类多,笋类亦多,以方竹笋为上”。说明采食方竹笋,至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以前人们采笋,都是在山上制成干笋后再运下山去销售。而今,人们喜欢吃新鲜的方竹笋。

  曾川掏出手机给我看订单,只要一个电话,鲜笋就可以运到山下公路边,既打开了市场,又延伸了方竹笋的产业链。

  中饭就在笋棚外空地上开席。木凳方桌,站的站坐的坐。洋芋饭管饱,鲜笋腊肉管够。曾川举着土碗:“来,敬咱们的绿水青山!”大家哄笑着碰碗,惊起了林间的鸟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