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八个字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千年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放眼巴渝沃野,一派丰收景象:开州玉米亩产达到798.5公斤,一举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永川、梁平的水稻也不甘示弱,亩产双双突破800公斤;在酉阳等地,大豆净作亩产超200公斤……一稻一粟看似微不足道,却是重庆人踏实前行的底气。
粮食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禀赋,重庆选择因地制宜、守住红线。细读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位居乡村振兴“四千行动”之首。千万,是一个量词,形容的是一种规模。对重庆而言,农田改造不能“零零碎碎”地搞,而要整村整乡连片实施,确保改一块成一块,改一片成一片。
千万,展现的是一种决心,带来的是一种突破。改造后的成片农田,机械化设备自由穿梭,“粮田”变“良田”的梦想照进现实。2024年,重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现代化灌区加快建设,粮食产量超过220亿斤、创近16年新高,油菜产量实现“17连增”。如今,新时代“巴渝粮仓”更加丰盈,每个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粮食安全,不仅是一道农业题,更是一道科技题。当种植大户陈流江初次听到大豆密植技术时,那句“栽这么密还能高产”道出了无数农民心中的疑惑。然而,亩产275公斤的结果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不久前,忠县传出喜讯:得益于优选“华圣28”新品种、集成栽培新技术,春大豆净作实收亩产256.17公斤,创下渝东北丘陵地区春大豆单产新纪录。当大豆单产不断突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八个字真正走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农民认同。
技术,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伴随的是观念迭代。在数字赋能下,“三农”工作天地宽——重庆目前已上线生猪、脆李、柑橘、柠檬、肉兔5个产业大脑。截至目前,重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数字变化上,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农民们看见了科技的力量。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之大者”,更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脆李产业大脑一上线,亩产增收2000元!”在巫山脆李园,“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增加3亿元以上,带动6万户果农增收。节节攀升的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农民向好的生活。“巴渝粮仓”的安全感,不仅写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体现在各项技术进步里,更绽放在每一个农民的笑脸上。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世界粮食日一年只有一天,但确保粮食安全却是永恒的主题。在“端牢饭碗”的强烈共识中,重庆的选择清晰而坚定:让每一寸耕地物尽其用,让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让每一位农民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