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上花开 石窝里长出“致富果”为自己也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端牢饭碗”是共识更是行动国考打破“三十五岁门槛”为企业打了样“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岂能成任务别让老人一键踩“坑”
第014版:重庆·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漠”上花开 石窝里长出“致富果”
为自己也为他人点亮一盏灯
“端牢饭碗”是共识更是行动
国考打破“三十五岁门槛”为企业打了样
“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岂能成任务
别让老人一键踩“坑”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报记者一线蹲点
彭水乌江村曾深受石漠化困扰,如今已是满目青绿
“漠”上花开 石窝里长出“致富果”

  彭水鹿角镇乌江村苹果桃喜获丰收。特约摄影 赵勇/视觉重庆

  蹲点点位:彭水乌江村

  蹲点记者:陈维灯

  岁过寒露,乌江之畔,清晨的空气中果香弥散。

  “这个季节,苹果桃摘完了,柑橘还是青色的,不过香味已经出来了。再过几个月,欢迎大家来采摘柑橘。”彭水鹿角镇乌江村党支部书记陈长树一早就来到柑橘基地,查看长势,再拍成短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

  乌江,流经彭水境内64公里,素有“百里画廊”最美段的美誉。然而,紧靠乌江、挂在崖壁上的乌江村,曾经深受石漠化困扰。“一个三壕湾,尽是石滩滩。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往日艰辛。

  如今的乌江村,已是满目青绿,成为春季赏花、夏秋采果的乡村旅游好去处。全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最初的0元增长至如今的年收入25万元。

  近日,记者深入乌江村进行蹲点采访,探寻这座武陵山深处的小山村让“石头山”披上新绿、点石成“金”背后的故事。

  困在石头山

  传统种植方式不仅难以增收致富,还会让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出生于荣昌的陈长树,在外务工时与乌江村村民张国平相识相爱。

  2003年,陈长树第一次走进乌江村。“山高、沟深、石头特别多。”从小生长在丘陵地区的陈长树面对乌江村的石头山,一连串问题从心头涌起:“这些石窝窝里能种出粮食吗?这地方怎么生活……”

  2004年,陈长树与张国平喜结连理。婚后,她和丈夫没有外出务工,在家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务农。

  “土地东一块、西一块,面积都不大,却分布在几座山上。”陈长树告诉记者,她和张国平前后种植过烤烟、玉米、红薯、洋芋等农作物,还通过开垦荒地拓展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种了20几亩地,但收入微薄,有时还要赔本。”

  生活艰难的根源,就是横亘在眼前的一座座石头山。今年73岁的冉光伍,从小就在石旮旯里“刨食”,常年种植红薯玉米黄豆等,“以前完全靠天吃饭,遇到天干的年份,枯死的庄稼就要占一大半。”

  冉光伍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全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困在“石头山”的村民都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不仅难以增收致富,还会让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不改变发展方式,乌江村的发展只会走进“死胡同”。

  荒山变青山

  种果树既可以绿化荒山,还可以搞乡村采摘、发展乡村旅游

  2013年,陈长树担任了村里的综合专干。这一年,当地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石漠化治理。

  “能不能结合植树造林,选择种植合适的果树?”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时,陈长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村就挨着‘乌江画廊’,种果树既可以绿化荒山,还可以搞乡村采摘、发展乡村旅游。”

  陈长树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村里随即引进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在石漠化严重的区域种植桃树、梨树、李子树等2600多亩。

  石旮旯里不仅粮食难种,树也难活。不过,有村民发现,太阳晒不到的阴凉地,树苗长得很好。于是,大家先在遮阴且土层厚的地方种植果树,等长了几年,能起到一定遮阴效果后,再挨着种植其它树苗。就这样,通过一样接一样地试种,一茬接一茬地补种,乌江村的石漠化荒山逐渐变成了一座座青山。

  如今,守护好一座座来之不易的青山,在乌江村形成了共识。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洪平说,她除了管理好村上事务、引导大家发展好产业,更重要的是带领大家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

  目前全村共有两名河长、17名生态护林员,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守山就是守家!”护林员张洪群的话,道出了乌江村人的共同信念。

  生态产业富民

  种植经果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今年,村民张洪胜的1000亩苹果桃基地产桃10余万斤,不仅带来了60余万元的收入,还带动了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只要办法好,不仅荒山能变绿,石旮旯里也能长出‘致富树’。”不仅是张洪胜,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和产业发展,为更多村民拓展了增收的新路子,许多村民返乡创业,种植起苹果桃、黄桃、花椒、山桐子等耐干旱、耐瘠薄的经济作物。

  许多村民像张洪胜一样,不再是在石旮旯里刨食的“老把式”,有的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在家门口务工收入翻番,有的成了水果种植致富带头人……

  “在石漠化区域种植适宜生长的经果林,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陈长树介绍,乌江村不仅要绿水青山,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陈长树担任乌江村党支部书记后,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了800多亩柑橘、柚子种植园,并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年扩大苹果桃、柑橘等经果林的种植面积。如今,生态产业已成为乌江村的主导产业,也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我们通过梯次化种植,延长采摘周期,持续吸引游客。”陈长树介绍,乌江村的水果采摘从7月份一直延续至次年3月份。游客走进乌江村,春天赏花,夏秋季可以采摘不一样的水果。

  随着互联网经济兴起,陈长树还主动学习各种互联网营销知识和技术,化身农特产品“代言人”,通过短视频宣传和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让乌江村的“致富果”走出大山。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