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加码到店业务争夺战重庆计划选派365名教师西南铝搭建生产全流程智能体系诺奖得主指导这家企业开展MOF材料产业化之路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旅行的意义不应被简化为“出片”抓“抬头率”抓不出教育真质效如此诱导
第006版:重庆·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互联网巨头加码到店业务争夺战
重庆计划选派365名教师
西南铝搭建生产全流程智能体系
诺奖得主指导这家企业开展MOF材料产业化之路
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
旅行的意义不应被简化为“出片”
抓“抬头率”抓不出教育真质效
如此诱导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抬头率”抓不出教育真质效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王瑞琳

  不少大学管理好像越来越像中学,有些比中学管得还严。“不管老师讲什么,你都得抬头看着他”,近日有媒体报道,不少高校设置了“抬头率”等精细化管理指标。因为有摄像头在拍,学生无论如何也得抬头。

  学生在课堂上抬头,目光所向或是黑板、或是老师,意味着“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在移动电子设备不断普及的当下,手机、电脑也被带进了教室,老师不得不接受与互联网争抢学生注意力的现实。从这个层面看,高校以传授知识为主责,狠抓“抬头率”并非不可理解,出发点也是为了让学生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

  “抬头”本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记得读书的时候,总有几门课让人舍不得低头。一低头,要么错过有趣的互动,要么遗漏重要的知识。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在一些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百无聊赖。面对“年纪比自己大”的PPT,除非“抬头率”挂钩学分、成绩,学生实在是装也装不出求知若渴的样子。

  抓“抬头率”背后的管理逻辑,本质上,是传统教育形态在时代变革中的“应激式”应对。一方面,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吸引力下降,部分老师也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抬头率”还被一些学校纳入了教学评价体系,老师同样需要用“抬头率”来证明教学价值。

  正如有老师坦言,“教育这件事是没办法指标化的”,抓“抬头率”也抓不出教育的真质效。在硬指标的迫使下,学生即使把目光从屏幕上移开,思想可能仍在别处飞驰。这种被迫抬头的情形,不仅让师生愈发貌合神离,更会激发学生对形式主义的反感。如此治标不治本,其实已经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绝非长远之计。

  大学课堂,不该也不能沦为抬头与否的表演场。与其用摄像头向学生制造被凝视的压力,不如问问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抬头,看看真实“抬头率”高的课堂什么样子。课堂的吸引力,源于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学的智慧;师生间的共鸣,更不是任何外部力量所能强行塑造的。说到底,真正的好课,压根不需要抓“抬头率”。

  教育的问题,要用教育的逻辑来解决,行政干预不是捷径。打通“传”与“受”的壁垒,需要老师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同时,学校管理者更需尊重教学规律,减少严苛的科研要求,为老师把课上好创造现实条件。

  一堂课的好与坏,无法用哪个具体的数字衡量;教育最美的样子,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只有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抬头才会成为教室里的常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