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各大景区人头攒动,闪光灯“咔嚓咔嚓”。游客们精心找好角度,摆好姿势,拍完照便赶往下一个景点。近年来,人们愈发热衷于“出片式旅行”,明明身处现场,却不在意眼前的美景,只执着于拍照精修,反而消解了旅行的意义。
“出片式旅行”的兴起背后有复杂原因。从技术发展来看,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占据人们的生活。朋友圈分享日常、小红书分享穿搭、抖音分享视频……人们的分享欲被放大,“出片式旅行”恰恰是分享的重头戏。从心理动因来看,人们越来越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通过旅行的美照寻求他人的关注、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焦虑,人们迫切需要一些可视化的符号,来寻求身份认同。
同时,“出片式旅行”是对“拟剧理论”的映射。该理论将人际交往比作戏剧表演,把社会互动分为“前台”“后台”“台下”三类,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特定角色。其中“前台”是展示给他人看的“舞台区域”,社交媒体平台对应的正是这一区域。在“出片式旅行”中,人们精心策划每张照片的拍摄角度、细节和文案,来塑造理想化的角色。明明是休闲放松的假期旅行,却被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所“绑架”。
当旅行的意义被简化为“出片”,人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更多。为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有人忽略了山水间的光影、花草的清香;更有甚者,为了博眼球,不惜破坏文物、涉足险境,沦为流量的“傀儡”。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也表明,当人们专注于拍照时,大脑负责情感体验的区域会受到抑制,人们虽然身处美景之中,却可能“视而不见”。
不要让相机框住你的人生,不要让记录成为禁锢。旅行的真谛,不在于社交平台的点赞数,而在于那些鲜活的瞬间——清晨山间的第一缕阳光,陌生城市里偶遇的温暖笑容,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温馨时光。这些无法被镜头定格的瞬间,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所在。
此刻起,不妨试着放下“出片”的执念,让眼睛和心灵都回归感受本身。毕竟,最美的风景不在取景器里,而在我们与世界真诚相遇的目光中。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