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加码到店业务争夺战重庆计划选派365名教师西南铝搭建生产全流程智能体系诺奖得主指导这家企业开展MOF材料产业化之路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旅行的意义不应被简化为“出片”抓“抬头率”抓不出教育真质效如此诱导
第006版:重庆·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互联网巨头加码到店业务争夺战
重庆计划选派365名教师
西南铝搭建生产全流程智能体系
诺奖得主指导这家企业开展MOF材料产业化之路
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
旅行的意义不应被简化为“出片”
抓“抬头率”抓不出教育真质效
如此诱导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渝论坛

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张燕

  在重庆,涉企行政检查离不开一个“码”——执法人员无需携带厚厚的检查表格,而是用手机扫描“企业码”,企业信用信息、历史执法记录等关键数据一“屏”全览,整个流程既高效又透明。这一场景,正是重庆切实为企业减负的探索。

  此类探索,正在以制度形式被固化、推广。不久前,《重庆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省级政府规章,意味着重庆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制度出台根植于现实痛点。企业苦“不规范检查”久矣——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入企、标准不一等问题,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存在的监管乱象,不仅无益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权力任性,甚至衍生出“执法寻租”空间,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企业的预期。

  为检查“瘦身”,就是帮企业“松绑”。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抓手,系统规范行政检查行为,正是对市场主体关切的及时回应,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办法》的出台,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机制优化。以法治方式厘清政企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明确“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为的正是从源头上遏制行政检查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重庆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有助于增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安全感和投资信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企业不再为应付无谓检查而耗费精力,就能真正“轻装上阵”,专注于创新与发展。

  此次,重庆不仅是在事项上“做减法”,更是在监管效能、智慧水平上“做加法”。一方面,全面梳理608项检查事项、细化3120项检查内容,明确“对于这些内容之外的检查,企业有权予以拒绝”,真正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另一方面,以数智赋能,强化“信用+执法”融合监管,实施分级分类检查,让信用成为最好的“通行证”。

  这种“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智慧监管模式,既体现了对企业的尊重与信任,也确保了对潜在风险的精准识别与有效干预。

  规范涉企检查,目的在于追求更精准、更有效的监管,而非弱化监管职能。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既要坚决防止“乱作为”,也要避免“不作为”。《办法》出台,旨在通过科技赋能、信用筑基、制度保障,在“不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执法“力度”与“温度”的统一。靠前一步,换位思考,把“企业事”当作“自家事”,就能真正找准执法的“度”。

  市场经济也是预期经济。营商环境越好,预期就越稳。企业干扰的“减”与监管效能的“加”,是规范涉企检查的应有之义。当每一次执法检查都于法有据、程序透明、目标清晰,企业自能心无旁骛谋发展,政府公信力也随之增强。期待这项探索能持续深化,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让重庆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