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庆这座城市最具鲜明特色的红色标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了“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将红岩精神全面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系统构建起“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要持续健全红岩精神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教学一体化、队伍一体化、资源一体化,加快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
建设“大课堂”,推动教育教学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衔接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一体化。要紧扣“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红岩精神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体系,打造具有“红岩味”的思政精品课程群,实现全学段育人目标贯通。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小学、中学、大学分别明确“红岩思政”教学的任务目标,形成螺旋上升、一体贯通的红岩思政育人体系。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通过情感教学和体验教学,讲述江竹筠等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里战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情感共鸣。中学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通过理论教学和情景教学,着眼介绍红岩文化,注重挖掘红岩精神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形成对红岩精神的初步认知与情感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红岩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逻辑、价值旨趣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红岩精神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自觉做红岩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搭建“大平台”,推动育人资源一体化。“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是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场域的良性互动,要有效融汇课堂主渠道与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丰富育人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切实提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要建好校内平台,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系统整合各专业课程中的红岩精神育人要素,通过在大中小学建设“红岩特色学校”“红岩院系”“红岩班团”等方式,有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用好社会平台,立足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和实践资源,联合重庆红岩干部学院等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红岩思政”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组织中小学校开展“红岩故事启蒙课”“童年不一样—我与小萝卜头”等活动,组织高校开展“英雄重庆城”等主题研学活动,形成“场馆、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圈。开拓数字平台,以数字赋能“红岩思政”建设,利用VR/AR、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思政教学资源库、“云上大思政课”,构建起“有形、无形、数字”三维资源融通机制,实现大中小学全域共享格局。
建好“大师资”,推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既要建设好思政课教师这支教学“主力军”,也要有效凝聚学校教师、家庭成员、社会组织机构等群体的全员育人力量。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依托红色基地建设思政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载体,推动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赴红色基地开展培训研习、联合科研,通过师资队伍准入培训的一体化、教研交流的一体化,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同时,用好“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了解红岩、研究红岩、深耕红岩、传承红岩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坚持专兼结合,鼓励大中小学聘请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等红色教育基地优秀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建立博物馆讲解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协作的“双师型”教学工作坊,以深耕红岩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巴蜀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