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作为“六力”之首,思政引领力集中体现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引领力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师队伍中带头践行“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持续夯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体悟、升华精神境界,让思政课成为引领学生思想航向的坚强阵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学之基。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前提。一要铸魂强基,融会贯通。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中国道路背后的理论根基,系统把握思政课程体系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国家发展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二要回应时代,阐释理论。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情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捕捉学生最关注、最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挑战进行深度解析,避免浅尝辄止、照本宣科。三要常学常新,常悟常进。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对新理论、新观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不断丰富理论储备、优化思维结构,及时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学生追问。
在实践体悟中破解思政课教师“传不习乎”的现实难题。“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思政课教师如果无法摆脱对静态文本备课的单一路径依赖,缺乏对现实的深刻感知和直观体验,教学就难免陷入空泛和悬浮,无法真正走近学生、打动学生。一要贴近实际,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寻觅和记录现实素材,聆听广大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感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脉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思政课堂“接地气、冒热气”。二要扎根本土,当基层实践的“调研员”。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本土实践原野,以沉浸式体验和蹲点式调研提升实践研修的有效性,利用好博物馆、文化场馆、乡村振兴示范村、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点等资源,深入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在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创新一线落地落实成效,提升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三要激活课堂,做实践素材的“转化者”。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转化为鲜活的个性化教学素材,动态融入教案设计和课堂讲述,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深受触动的案例、源自实践的思考来阐释理论、回应困惑,让反映事物规律的道理充满生命力和精气神,使学生体会到理论“言之有物”“与我有关”。
在境界升华中铸就思政课教师育化新人的精神高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升华境界,用思想的崇高引领行动的自觉。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做“价值迷雾”的廓清者。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意图,将“培养什么人”视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问题,以“真理在握”“正气于胸”的状态发声亮剑,引导学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自觉筑牢思想防线。二要强化历史自觉,在时间纵深中做“文明血脉”的传承者和“时代气象”的代言人。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时空坐标中把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引导学生以宽广视野、长远眼光、比较思维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要涵养高尚师魂,以“润己泽人”的师者情怀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办好思政课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思政课教师要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在师生双向奔赴中为学生开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对话心灵的通道,力求实现“启智润心、沟通心灵、激扬斗志”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zkzy20250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