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加快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加快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笔谈

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郭海成

  中国是同盟国在亚洲大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在战胜日本法西斯过程中的作用与功绩。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严重消耗了日军战力、日本国力,不断挫败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略企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抗战牵制杀伤日军最多,严重消耗日军战力。两国交战、两军交锋,首当其冲的就是武装力量的正面对抗与缠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参战国家最多、战争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决定各方最终胜败的只能是其武装力量在长期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不可逆转的军力消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成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日军杀伤最大。以牵制和抗击的日本兵力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击了日本陆军的80%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抗击日本陆军半数以上。仅8年全国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超过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的总和。在此过程中,中国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军民伤亡多达3500余万人。不可否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盟军在亚太地区与日军的武力对决,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以及东南亚国家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贡献。但就牵制、抗击、杀伤日军数量与耗损日军战力而言,中国抗战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抗战对日本国力损耗最大,使日本难以维系侵略战争。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这一论断鲜明指出国力对于战争发展态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日本作为军事强国,在侵华战争初期通过武力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但与之伴随的巨大战争消耗,使其国力很快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发动九一八事变当年,日本经济便转入战争轨道,军费达4.6亿日元,占国家财政预算的30%。1937-1941年,日本侵华战费的支出为377.58亿日元,约占“大东亚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总预算的41.3%;而这5年间军费占国家同期岁出总额的比重,也分别高达71.6%、75.4%、71.8%、67.9%、70.5%。迫于军费剧增,日本于九一八事变次年即1932年便放弃货币金本位制,开启所谓的“高桥财政”,即军需通货膨胀,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难,国家财政亦陷入收支两难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原料与资金,日本军工之外的工业生产普遍陷于停顿。加之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入伍,日本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41年,日本被迫在全国实行粮食配给制和凭票供应衣料,国内民众与前线官兵因之士气低落,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进入最暗淡的时期。时任日军参谋次长泽田茂就此表示:“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可以说,1931-1941年期间中国抗战对日本战争经济的破坏,在日军战线崩溃以前,就已经夺去了日本完成战争的能力,决定了日本法西斯败亡的命运。此后日本偷袭珍珠港,表面看是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实际上不过是病入膏肓的饮鸩止渴,恰恰证明了其在中国战场的空前窘境。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也的确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日本败亡的命运,事实上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战场就已注定。

  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法西斯战略计划,使日本堕入失败的深渊。对于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而言,战略失败是最根本的失败。一旦战略失败,再多的战术成功都无法弥补战略层面的根本性错误。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扩张目标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妄图称霸世界,这一国策在“田中奏折”中有明确的宣示。因此,能否打败和控制中国,是决定日本能否实现称霸目标的关键一环。侵华之初,战略资源匮乏的日本曾狂妄地提出“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意在速战速决征服中国后,再利用中国的丰富资源征服印度与南洋群岛,进而征服小亚细亚和欧洲。但战争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达10年之久。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抗战,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为盟军取得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以及“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日军对华占领实际上被局限在交通干线上的中心城镇,并不能从中国掠夺到足够支撑其战争野心的战略资源。到1941年,日本在国内、殖民地和占领区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其消费的18.4%,铁矿石仅能满足其消费的42.4%,铅、锌等重要战略金属的产量则不足消费量的20%。这种状况,事实上已使得日军以中国为跳板和基地的“以战养战”计划陷于破产。至此,深陷中国战场的日军既无力“北进”与德军实现战略“握手”,也不能全力“南进”实现其战略意图,其最初的战略计划变成一纸空文,最终导致四面受敌难逃一败。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SZ032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