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缅怀英勇无畏的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铭记抗战历史,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之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铭记抗战历史不是简单的记忆留存,而是需要构建“认知深化—情感共鸣—实践转化—传承创新”闭环体系。在认知深化层面,需要打破单一叙事视角,建立多维历史认知框架。既要深研历史材料、民间记录与国际档案,构建更立体的历史认知体系,也要注重历史细节的挖掘,通过老兵口述、家书日记、战地影像等微观素材,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记忆。在情感共鸣层面,需要建立理性与共情并重的情感联结。通过纪念馆实景体验、历史场景复原、沉浸式影像等方式,让人们直观感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那段历史,正向激发其对团结、正义、和平的珍视,从历史“旁观者”变为历史“参与者”。在实践转化层面,通过设立纪念日(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展历史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抗战精神研究项目等,构建制度化的记忆传承机制。通过参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服务、历史遗址保护、口述史采集等活动,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具体行动。在传承创新层面,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历史传播体系。结合短视频、动漫、互动游戏等新媒体形态,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抗战历史数据库、虚拟纪念馆等,让历史记忆突破时空限制,更好地传承创新。
感悟抗战精神,于精神赓续中坚守初心之志。战争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民族的筋骨与魂魄,而伟大抗战精神则是这面镜子中最耀眼的光芒,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是在精神赓续中坚守初心之志的重要途径。一是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当下,伟大抗战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激励我们爱国奉献的精神旗帜,让我们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它是鞭策我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在岗位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二是在实践淬炼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坚守初心、坚定方向。在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逃避,敢于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此外,还要在面对诱惑和考验时,坚守伟大抗战精神中所蕴含的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品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名利所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之志,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讲好抗战故事,在时代潮头中勇担使命之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与泪水镌刻而成的雄浑史诗。在时代潮头中勇担使命之责,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一要深挖精神内核,筑牢情感根基。抗战故事之所以动人,根本在于其蕴含的磅礴精神力量。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嚼食草根仍高呼“抗日救国”,用生命诠释“以身殉国、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赵一曼烈士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遗书里既有母爱的柔情,更有“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民族大义。这些英雄事迹背后,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精神密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个人故事相结合,讲好抗战故事,让听众在了解英雄事迹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二要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传承渠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大众需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让抗战故事“活”起来、“火”起来。借助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跨越年龄、地域的界限,让抗战故事走进青年的“生活圈”,使伟大抗战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润青年心田。三要结合时代教育,激发使命担当。要将抗战故事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环节,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引导,让青少年从小了解抗战历史、崇尚英雄模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时代潮头中勇担使命。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zkzy2023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