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加快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加快建设“红岩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朱媛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突破口。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精准投放、教学过程的深度交互和教学评价的系统革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教学过程深度交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推动思政课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导向”转型。一是构建动态感知平台。整合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建立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学生在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网络社交等场景中的行为数据,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倾向和学习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学生画像,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开发个性化教学智能推荐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教学策略生成模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偏好,自动匹配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三是优化教学效果动态反馈。通过嵌入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块,对师生互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评估,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自动生成优化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教学内容供给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重要支撑,有效推动思政课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型。一是整合教学资源智能中枢。整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政热点解读、红色文化资源等教学素材,运用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先进技术,打造结构化的思政教学资源库。突破传统资源库的静态存储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分类、语义关联和动态更新。二是创新教学内容智能生成方式。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多模态内容生产能力,开发案例自动生成、理论可视化呈现、互动课件设计等教学辅助工具,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生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动生成配套的教学资料,教师再进行个性化调整,通过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模式,提高教学资源开发效率,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中。三是完善教学内容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算法审核、专家审核等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政治立场正确、理论阐释准确、教学方法得当,对生成内容进行全方位质量把控。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持续改进内容生成模型,形成内容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构建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全程跟踪、动态反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引,推动思政课评价由“单一分数”向“多维成长”转型。一是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价。整合课堂互动、在线学习、实践表现等多维度数据,建立覆盖认知发展、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关键指标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局限,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过程、多角度跟踪评估,为精准把握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发智能化评价辅助工具。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构建个性化学习诊断系统,自动分析学生学习轨迹,生成针对性发展建议,既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又为学生自我提升提供专业指导,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转化应用。三是健全教学预警与优化功能。通过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状态,智能识别思想困惑和认知障碍,及时触发预警提示,教师能够快速响应教学问题,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评价模式的转型、评价工具的升级和评价机制的完善,解决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滞后等问题,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4SKJD158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