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课程内容单一、育人路径孤立、保障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破解这些难题,亟需构建“全员心育”体系,形成多方协同、全程贯穿、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坚实保障。
构建“分层—融合”的“全员心育”课程体系。纵向维度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分层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不同学段纵向贯通式课程内容体系。如小学阶段注重基础认知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加强自我探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高中阶段则聚焦于生涯规划和责任感的培养等。横向维度上,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系统重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级课程体系,形成覆盖全学段、贯通多场景、持续迭代升级的融合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培德润心、启智润心、健体润心、尚美润心、乐劳润心”多学科育心课程群,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教育环节。必修课要形成覆盖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生涯规划、情绪调节、身心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等主题模块的课程内容,不仅要教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策略,更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成长的动力。选修课可围绕“积极心理品质拓展、心理问题预防与应对、兴趣与特长发展”三大主题,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活动课则通过“主题活动体验+实践应用赋能+五育融合拓展”三层实施路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认知层面向行为层面的转化。通过“全员心育”大课程体系建构,实现学生“解决现实困扰”与“激活成长动能”的双向赋能。
探索“校家社医协同”的“全员心育”实施路径。“全员心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以学校全域场景覆盖为主阵地,校家社医多方协同的实施路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单维实施向全域综合跃升。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全体教师都是育人主体,要构建“专业课筑基、班会课固本、融合课拓展”的“全员心育”课堂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引导;班主任通过心理班会课和谈心谈话等方式,提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监测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跨场域、多维度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平台。要打通校家社医协同服务壁垒,整合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心理健康医疗支持网络、社会协同帮扶网络,形成校家社医协同闭环机制,多方联动形成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完善“制度—师资—评价”三位一体的“全员心育”支持体系。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全员心育”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要打造“制度—师资—评价”三位一体的心理育人保障支持系统,以“制度筑基、师资赋能、评价导航”为协同逻辑,构建以刚性保障、人才支撑、科学评价为导向的闭环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以组织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为核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制度保障框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在队伍建设方面,要以配足师资、全员培训、专业引领为重点,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纳入教育改革规划与教师培养体系,针对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在评价体系方面,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综合性、过程性、多元性评价要求,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的落实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教育效果,为“全员心育”的实施提供精准指导与改进方向,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教科院分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重大课题:24JGZD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