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亟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建设结构合理、技能卓越的“金教师”队伍。应从强化教师分层进阶培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智能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力,打造一支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与人工智能变革同步升级的高水平职业本科教师队伍。
强化分层进阶培训,构建教师人工智能发展知识体系。人工智能素养是职业本科教师适应智能化教学的核心能力。通过“普及层、深化层、研发层”分层培训和资源供给,构建职业本科教师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一是“普及层”培训侧重职业本科教师人工智能工具基础操作与教学场景应用,确保教师能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包括课件智能生成、作业智能批改、课堂互动辅助等,如在讲解“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时,教师能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生成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结构。二是“深化层”培训侧重行业常用技术实践能力提升,强化职业本科教师对行业企业常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能力,重点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可通过“虚拟仿真+企业真实项目”双轨培训模式,先通过虚拟仿真培训模拟行业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再融入企业项目进行真实项目演练。三是“研发层”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参与企业人工智能项目研发的能力,可依托重庆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出题”、院校“答题”等方式,促进职业本科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攻关人工智能技术难题。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优化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是破解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师不足难题的关键路径之一。一是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依托智能网联汽车等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企业共同体,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教授”“智能制造技能大师”等特聘岗位,通过“固定聘任+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具备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企业技术骨干、行业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二是依托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遴选重庆智能产业核心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职业本科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智能化项目实践或技术攻关项目,切实增强教师人工智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将真实项目经验总结提炼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案例,反哺课堂教学。三是打造智能虚拟教研室,促进校企跨区域协同创新。联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职院校和企业,搭建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通过人工智能协作平台开展校企课程共建、教学资源开发、科研项目攻关等活动,并实时共享行业动态、技术标准及教学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建立智能评价体系,构建职业本科教师分类发展路径。人工智能技术为职业本科教师评价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精准化、动态化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一是依托教师发展智能平台,建立智能化“教师教学档案袋”。依托重庆智慧教育平台和职业本科学校智慧教学平台,整合职业本科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成效、教学反馈、企业实践记录等多维数据,创建覆盖教师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教师教学档案袋”,形成“一师一档案”。将教学档案袋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挂钩,形成“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二是开发教师发展助手,畅通教师分类发展渠道。基于智能化“教师教学档案袋”,开发“教师发展AI助手”,智能分析职业本科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据,总结教学特色、发掘潜在优势,为教师明确分类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精准定位薄弱环节,针对问题区域,智能匹配AI发展助手、教学督导、资深专家等,通过生成个性化研修计划、推送AI辅助教学案例或匹配资深专家指导,帮助职业本科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5SKGH32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