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以高校美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以“三化”系统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员心育”体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
以高校美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以“三化”系统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全员心育”体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以高校美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王延晖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美育可以发挥重要功能。高校应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教育服务社会为抓手,通过美育实践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美育生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艺术乡建赋能,打造乡村文旅亮点。艺术乡建是高校美育实践中的重要路径,通过环境育人的形式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要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等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艺术空间。组织师生深入乡村调研,通过创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壁画或公共雕塑等,重构乡土文化记忆和营造乡村艺术环境。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引入高校美育课程,师生团队联合村民共同完成院坝美化、星光步道以及彩色车道等,打造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要将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设计纳入高校美育实践项目,采取项目式教学,将课堂带入乡村田野,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形成艺术实践与品牌孵化的联动机制,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乡村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集中展示美育实践成果,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创新开展美育活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乡村美育的深入开展,将成为推动乡村发展新的文化源泉。高校要结合乡村生活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美育活动,为学生和村民提供更多选择,在实践中增强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动力。要利用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学校和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交流活动,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将美育实践嵌入在地空间,使高校学生的创新作品直面大众。如高校在贵州凯里“村T”文化活动平台动态展示民族主题服装毕业设计,建立起非遗传承、高校创新和乡村共享的联动机制。打造乡村美育空间,将众多艺术展览带入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如重庆“十校结百村 艺术美乡村”活动,高校在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建立乡村美术馆,成为乡村美育实践基地与文化传播新窗口。由于艺术教育和展演仍是城市向乡村的“输入型美育”模式,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输出型美育”活动,激发乡村的艺术潜能,让村民可以主动发现乡村之美,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如定期举办乡土绘画、乡村摄影比赛或短视频大赛等,鼓励村民用“艺术之眼”去观察和记录乡村的美好瞬间和革新变化,并将大赛成果带到城市进行展示,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深化校地美育合作,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为落实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部署,高校应探索以“校地协同”的方式整合乡村美育资源,完善双向赋能的育人机制。通过建立乡村美育实践基地,深化高校与乡村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美育发展规划。建立高校与乡村学校互派交流的美育研学机制,既可以让高校学生到田野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又可以让乡村学生在高校拓宽审美视野。打造高校教师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的“双师型”美育课堂,高校教师提供前沿的美育理念和课程设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共同指导学生的本土化美育实践,加强城乡美育资源的双向流动,破解当前乡村美育师资短缺的困境,提升乡村美育质量。鼓励高校师生在乡村开展“参与式”艺术实践,通过师生与村民共同创作的形式,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推动普通手工艺人向乡村文化推动者转型。如高校团队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的美育实践,以“羊蹬艺术合作社”为纽带,师生与村民共同探索“乡土而新奇”的表达形式,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参考路径。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BS113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