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红岩文化育人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红岩精神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具重庆辨识度的人文精神标识。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持续健全以红岩精神为内核的思政育人体系,不仅是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应时之策。
深耕课程主渠道,夯实学校育人根基。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推动红岩精神深度融入各学段思政课程内容。一是构建学段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层次贯通打造红岩思政课程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着眼讲述红岩故事,推广红岩主题情境式教学,设计“红岩家书”等沉浸式课堂教学板块,在家书中领略先辈的革命精神;在高中阶段,着眼介绍红岩文化,开发“红岩精神与全国红色文化对话”课程,引导学生感悟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高等教育阶段,着眼阐释红岩精神,不断深化对红岩精神的理论认识,引导学生系统开展学理化、体系化研究阐释。同时,打破学段壁垒,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造“小学听故事—中学析逻辑—大学研理论”的进阶培养链。二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红岩思政数字化教学平台,借助人工智能,让红岩故事“鲜活”起来。建立红岩精神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打造“与烈士对话”互动微课,通过同虚拟人物问答增强认知共鸣。三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红岩思政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分解,融入学生日常实践活动。实施传承红岩精神主题活动周,开展“小小讲解员”“红岩少年说”等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艰辛历程,感受红岩精神的伟大力量。
拓展实践大课堂,激活社会育人动能。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环节。通过参与红岩思政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一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建立红岩文化研学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学校将红岩精神融入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红色底蕴深厚、专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拓宽红岩精神宣传育人渠道。通过参与足迹寻访、文化传播等,强化学生对红岩精神内核特质与时代价值的领悟。开展“寻访红岩足迹”活动,组织学生探访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通过现场教学,零距离感受红岩精神。实施“红岩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等,开展红岩文化宣讲和故事分享活动,在传播红岩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社会责任感。三是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创建“红岩新文创孵化器”,设立“狱中绣红旗”数字藏品工坊。推行“信仰护照”制度,将多元实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衔接高校强基计划或专项招生。举办“红岩精神现代化表达”征集活动,激励青少年开发红色剧本杀、拍摄红色微视频等,扩大红岩文化影响力。
汇聚家校社力量,涵养协同育人生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要打通“社会参与壁垒”,汇聚家校社力量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将红岩精神融入社会生活,传承好红色基因。一是建立立体化供给机制。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为核心,牵头成立“红岩思政育人联合体”,整合区县红色场馆、社区书院、企业展厅、媒体平台等资源,形成“1+N”场馆联盟,确保红岩精神育人资源覆盖城乡“最后一公里”。联合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的纪念馆,共建“革命精神长征路”,开展“从红岩村到宝塔山”等跨省研学系列活动,打造资源共享的红色教育共同体。二是激活协同化育人动能。推动场馆、企业、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校红色记忆共建”活动,引导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祖辈红色故事采编”“家庭革命物件策展”等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凝聚馆校社育人合力。三是健全长效化保障机制。推动立法保障与责任落实,制定《重庆市红岩精神传承弘扬条例》,明确将红岩精神传承弘扬深度融入政府绩效考核、学校评估体系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一馆一校”结对机制,设立“红岩思政名师流动站”,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师与红岩场馆讲解员结对,联合开发“文物背后的理想信念”教学包,实现校馆资源双向赋能。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