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以系统思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数字技术赋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为基层减负长效化打造“三位一体”红岩思政育人体系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以系统思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
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为基层减负长效化
打造“三位一体”红岩思政育人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导干部学习笔谈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董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引导青少年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的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红色资源育人体系,一体推进红色资源育人的学段衔接。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将红色资源纳入学校课程大纲,进一步丰富学校红色资源育人课程内容。同时,加强对课外研学机构的帮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项经费和税收减免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建设。二是用好红色资源。组织学校、档案馆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对各类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分类整理,注重结合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与成长需求,将红色资源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与当代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精神品格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三是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如小学阶段,通过红色故事绘本、红色儿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学阶段,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开展红色专题讲座、红色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责任感;大学阶段,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红色研学实践课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德育课程偏向采用课堂授课、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大思政”视域下,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探索创新情景式、体验式、探索式教育形式。一是开展线下“沉浸式”课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如红色研学旅行、远足拉练,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红色文化认同;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拓宽知识视野。二是开辟实景“体验式”课堂。以新媒体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育人,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借力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着重关注并契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将红色资源与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领域相融合,采取与动漫、音乐、电影等结合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开发指尖“便捷式”课堂。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技术,推出“指尖上的思政课”,打造线上精品课程,通过慕课、直播课等在线教学形式,开展互动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要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也要启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一是完善人才“引育管”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深化校地合作面向高校选拔专业人才,采用聘请红色场馆专业讲解员等方式扩充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定期举办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讲解红色资源教育的价值意义、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大力支持教育工作者参与红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人才的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二是培养青少年自主研究意识。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究其根本是要引导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促使青少年主动思考红色资源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三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多层次传播渠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面融合,组织公益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宣传活动,通过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文艺影视作品等形式,加大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多方协同的合作育人机制。为提升红色资源整体利用率和育人效果,需建立多方协同合作机制。一是加强家校社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鼓励学校与红色资源场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青少年友好场馆”;支持社会组织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机构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二是加强跨部门联动。建立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动部门协同、馆校合作。统筹整合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资源,共同制定红色资源育人规划。加强高校与党史研究机构、革命精神研究中心和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对中共党史、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三是推动跨区域协作。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鼓励不同地区之间开展红色资源协同合作研究项目,联合举办红色主题展览、红色研学旅行等活动,促进红色资源的共享交流,形成“组团发展”模式。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委员、北碚区政协主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