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以系统思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数字技术赋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为基层减负长效化打造“三位一体”红岩思政育人体系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以系统思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
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为基层减负长效化
打造“三位一体”红岩思政育人体系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技术赋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

秦翊莹 廖晓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合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红岩精神传承和育人方式,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统筹运用红岩数字平台、数字弘扬基地、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渠道多元、交互沉浸、全域覆盖的红岩精神传承弘扬体系,使红岩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新突破、发挥新作用。

  打造红岩数字平台,创新革命遗址保护方式。红岩革命遗址和文物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数字技术存储历史遗迹、活化历史场景,是留住历史记忆、传承红岩精神的新方式。一是建立红岩革命旧址资源数据库。运用3D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对红岩革命遗址和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可视化建模,把革命遗址、可移动文物等实体转化为数字虚拟形态,并利用三维虚拟修复技术,对残损的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建立红岩革命旧址资源数据库,实现对红色遗存、抗战遗址及革命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永久性留存。二是构建红岩历史知识图谱。在红岩革命旧址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将历史遗址和革命文物与红岩英烈的事迹、图片深入串联整合,构建红岩历史知识图谱。通过红岩革命旧址资源数据库与红岩历史知识图谱的有效联动,建设可再现、可再生、可共享的红岩数字平台,公众可以通过移动端实时登录平台,实现720度线上全景漫游红岩革命旧址,多角度观览革命文物,了解红岩历史知识,感悟红岩精神的伟大力量。

  共建数字弘扬基地,拓展红岩精神传承渠道。协同档案馆、博物馆、高校、社会团体等力量,打造以传播红岩精神为主题,集教育性、普及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数字弘扬基地,推动红岩精神入脑入心。一是加强校馆共建,构建数字弘扬基地的“智慧芯”。借助扩展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建设“红岩记忆”数字体验中心,打造沉浸式剧目,以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场景。观众可通过虚拟交互与红岩英烈进行跨时空“对话”,在境身合一的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对革命精神的深度内化和赓续传承。同时,在数字弘扬基地设置本硕博教学实践点,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对红岩精神进行深度挖掘,推动应用技术型人才对基地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在基地建设中实现红岩精神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育人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强组织互联,构建数字弘扬基地的“联动网”。推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社区、企业等共建“红岩网格”,借助红岩数字平台的资源,设置“红岩网格”VR体验站,社区居民、企业职工通过可穿戴设备,重现“重庆谈判”等历史场景,“亲临”现场参与历史事件。此外,策划“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等系列专题展览,以云展览、云讲解等形式,带领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云游览红岩革命遗址,推动红岩精神更好融入社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确保数字弘扬基地真正触及基层,打通红岩精神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构筑全媒体矩阵,提升红岩精神传播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已成为数字时代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要不断创新丰富红岩精神宣传途径,着力打造红岩精神国际传播新格局。一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整合“报、台、网、微、端”资源,利用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权威性方面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在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特点,打造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江竹筠、“小萝卜头”宋振中等红岩英烈事迹为蓝本制作动画、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利用智能算法推送机制,向不同年龄、地域的用户推送红岩文化衍生产品,实现内容“一次创作、多维呈现、全域覆盖”的精准高效传播。二是开拓国际传播新路径。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鸣点,加强与全球知名社交平台合作,用生动的叙事破除文化隔阂,推出多语种、跨文化背景的传播作品。同时,与海外华人社团、国际组织共建数字传播联盟,联合海外孔子学院举办“红岩革命历史云端展”系列活动,推动红岩精神“走出去”,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官方渠道与民间传播相互补的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WX01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