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拥有海量的红色经典文献。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的职能,将经典阅读同文化育人相结合,对引导公众在阅读中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阅读学习红色经典,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激活中华民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要善用红色经典,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丰富红色资源与创新学习方式,优化阅读环境。图书馆应加大对红色经典资源的搜集、整理,借助数字技术形成涵盖图书、期刊、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红色经典资源库。同时,优化阅读环境,以活动促阅读,设置红色经典阅读专区,举办红色主题展览和讲座,鼓励学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剧本创作等实践活动,拓展“大思政课”育人场景,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使读者、受众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推送,满足个性阅读需求。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红色经典文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建立红色经典数据库,结合用户阅读偏好和历史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使红色经典更加贴近读者的兴趣和需求,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同时,开发移动阅读App或小程序,让红色经典触手可及,随时随地可读。
开展互动体验与沉浸式学习,激活红色经典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激活红色文化阅读文本,让读者“亲历”峥嵘岁月,“亲临”革命场景,在情景角色中领悟革命精神,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使经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在寓教于乐中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促进读者认知的发展、精神的洗礼和情操的提升。此外,开发互动式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习惯读者的需求,让红色经典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让红色经典“活起来”。
推动社群构建与口碑传播,促进线上深度交流。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构建红色经典阅读社群,也是促进深度交流与讨论的有效途径。通过线上读书会、主题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搭建读者与作者、学者之间的桥梁,鼓励大家分享阅读心得,探讨书中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社群内还可以设置话题挑战、开展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口碑传播,提升红色经典阅读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读者。
促进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拓展传播场域。图书馆应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跨界合作,拓宽红色文化传播场域。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合作,打造场馆里的“大思政课”。深化校企社合作,增强服务意识,联合组织开展竞赛、展览、表演等红色主题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推动红色文化进校企、进社区,实现资源互补、效应叠加。协同文旅部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打造红色研学之旅,以大视野大格局拓展空间、扩大受众,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如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图书馆可以在热门景区设立红色流动书屋;与文化馆、文旅部门联手打造红色微短剧,让沉浸式、拟剧式阅读活动走出图书馆,走进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景点;借鉴《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创意,让“红岩”“小萝卜头”等耳熟能详且永生在中小学教材里的人物和画面立体化;借助数字技术制作红色微短剧、话剧、动漫等,并在景区进行播放和宣传,提升红色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数字赋能讲好重庆红色故事、宣传重庆城市精神,实现红色经典、“大思政课”与文旅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