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以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
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
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以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徐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既是应对技术革命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学段教育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正经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教育范式的系统性重构。

  教学目标全学段衔接,构建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一目标强调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设计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激发兴趣,通过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实现全学段衔接。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夯实素养根基。小学阶段应以体验式课程启蒙AI思维,初中阶段通过认知类课程引导学生用AI赋能学习,高中阶段强化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二是高等教育阶段注重科研创新。注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培育前沿创造力,强化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三是职业教育阶段强化技能适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教学内容全学段贯通,构建持续优化的知识图谱。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六大主要任务要求,兼顾各阶段教育的独特性与系统性,建设从技术认知到创新转化的“人工智能学科”,建立“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应用”三级课程模块。一是知识体系的螺旋式进阶。基础教育阶段通过编程启蒙和伦理认知打下基础;职业教育阶段聚焦技术技能应用与场景实践;高等教育阶段深化技术原理与跨学科创新,形成“认知—应用—创造”的递进链条。二是虚实融合的场景贯通。基础教育以虚拟实验激发兴趣,如AI模拟实验;职业教育通过VR实训提升实操能力;高等教育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复杂科研环境,实现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三是伦理与创新的价值共识。基础教育关注隐私保护,职业教育注重技术责任,高等教育探讨社会影响,形成“个体—职业—社会”的伦理认知层次。

  教学方法全学段协同,构建虚实融合的育人范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构建虚实融合的育人范式。一是基础教育学段侧重人工智能启蒙引导。融合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其教学方法应呈现“情境体验—工具应用—项目探究”的递进特征。二是职业教育学段聚焦实践能力与岗位适配。采用虚拟仿真实训与场景化教学,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与产教融合模式,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运用“问题驱动+工具应用”教学模式,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推行“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三是高等教育学段深化创新与科研协同。聚焦人工智能科研辅助与跨学科融合,兼顾科研创新与跨学科整合,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此外,还需构建覆盖“政策引导—资源供给—师资培育—评价改革—安全保障”的全链条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生态系统,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政策落地、以动态机制应对技术迭代、以伦理治理平衡创新风险,培育兼具技术驾驭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fdyzy2022010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