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以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
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
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以图书馆红色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头条

创新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
张国祚

  红岩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周勇教授撰写的《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出版,既是献给这一伟大节日的礼物,也是新时代研究红岩精神的一部力作。

  作者周勇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学者,他在学术研究领域里耕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特别是深耕中共南方局历史和红岩精神40多年,孜孜钻研,成果颇丰。他2009年出版的《红岩精神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关于红岩精神最早立项的项目。而《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既是红岩精神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周勇教授两部著作的时代衔接和内在贯通。相比较而言,《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的研究更深入、视野更开阔、分量更厚重,作者以努力超越自我的勇气,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次提出“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命题,既深化了红岩精神研究,也有利于深化历史学乃至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研究。

  当前,研究革命精神的论著很多,呈现出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党建学、文艺学等多学科并进的局面。一方面成果很多,另一方面也比较庞杂,缺乏辨识度。而从“历史学视野”研究革命精神、让历史学视野成为红岩精神研究的逻辑思路,是对研究革命精神所需要的方法论的新探索。作者对40多年来的红岩精神研究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学术史回溯性研究,从庞杂的学术潮流、汗牛充栋的著述中,梳理出历史学研究这条主线,从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有序推进、全国一盘棋的研究态势、研究著述的前沿进展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地剖析探究,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就把对红岩精神的研究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夯实了它的学术根基,推动红岩精神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学术化迈出了一大步。

  笔者长期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并参与规划和管理工作,深知社会科学探索不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展,也需要学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周勇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的新命题和新思路,实属不易。这种创新探索,不仅深化了红岩精神研究,而且对探索推动中国历史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系统思维把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历史、党史学界研究红岩精神的艰辛历程和组织方式完整呈现出来,对推进和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红岩精神的研究已经开始。周勇教授是后起之秀,他既是红岩精神的研究者,又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

  《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从研究毛泽东、周恩来、红岩村起步,到“红岩精神”科学命题提出,从南方局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到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重点工作的全面推动、重要著作的协同写作,都始终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中央专门下发了文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这是红岩精神得以坚持研究40多年接续不衰、研究骨干和队伍不断成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重要保证。

  作者把1978-2019年的研究历程分为六个时期,对每一个时期党的领导人对红岩精神的论述和中央的有关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党史部门开展的红岩精神研究工作,全国历史、党史学科专家学者研究红岩精神的著作和论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这些历史学成果的转化运用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展现、分析、评述。呈现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40多年来,历史、党史学界在红岩精神研究方面走过的不凡历程。这是一段奋力开拓、艰辛探索的历程,也是对红岩精神研究历史的第一次全景式揭示。

  对40多年来红岩精神研究的论著进行了学术化的综合研究,并从历史学视野提出了深化和推进红岩精神研究的方略。

  作者对1978年以来,研究红岩精神的论著进行了整体性研判。从中抽离出以历史学视野研究红岩精神的近千篇论文和著作,并从中精选出33篇代表性论文和重要论著目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性评估和综合性评述,主要包括:红岩精神的科学命题趋于形成共识、红岩精神的培育主体日渐明晰、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创新范式、从学理上厘清了红岩精神与《红岩》小说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逐步明晰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党的领导人培育了红岩精神、红岩精神进入中国革命精神行列等。作者以“历史学视野”来审视40多年来的研究论著,较之既往的研究,在科学性、精准性、全面性、代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既坚持红岩精神研究的政治性,也追求红岩精神研究的学术性,体现了历史研究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作者在宣传理论战线工作多年,提出要坚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研究红岩精神,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作者提出,我们既要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又要努力提高党史研究特别是红岩精神研究的学术化程度,以学术讲政治。尤其是作者提出把历史思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文艺学、党建学等不同研究领域,从不同侧面、多学科推进红岩精神研究,进而把“历史学视野”运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其他革命精神研究的愿景。这种力量的整合,将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方面,展现出社会科学研究新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气象,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软实力》杂志主编、研究员、博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