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数字化改革,是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重构数字化教育体系、打造数字化教育场景、创新数字化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重构数字化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机器革命正加速来袭,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群体崛起。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要加快重构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动数字化教育架构快速落地。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间、城乡间教育发展程度不一。面对地理空间制约,教育系统应结合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发挥云计算、物联网优势,将市域优质教育资源聚合起来,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传播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二是逐步推进数字化改革任务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用新技术为传统教育模式“打补丁”,而是自上而下、从里到外地进行彻底变革。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从网络到硬件、从云平台到教学应用进行方方面面升级;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快转变思维,及时对接数字化转型,确保各项数字化改革举措落地落细,转变为立德树人的全新动力。三是逐步推进数字化教育治理体系贯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数字化建设赋予了学生和家长更多教育参与机会,助力学校优化资源分配、改进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数字化教育场景。当前,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发挥数字化手段实时跟踪、快速运算的优势,用新技术重构教育场景。一是加快创新教育数字化形式。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运用大模型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扩充教育内容,以AI为助手加快迭代教育环境、优化教育决策,快速创设学习智能化场景,给予学生全新学习体验,提升教育效果。二是着力提高教师数字化素养。教育数字化需要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既要适应数字化改革发展需要,熟悉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又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丰富时代话语体系。学校要加强工作培训,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努力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三是努力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提供自适应学习支持服务,打造开放、融合、多元、智能的学习空间。此外,强化师生的数字伦理教育,深化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管理评估,引导师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防范信息过载和网络沉迷。
创新数字化教育实践。当前,数字教育建设存在“上温下冷中间堵”“点上开花不多、面上成势不足”等问题。从工作实践看,教育数字化改革还需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教育的组织领导。坚决落实“一把手”责任制,积极学网、懂网、用网,提升数字化领导能力,加强数字教育建设调度统筹,确保工作定位准、方向明、思路清。要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人人明确工作职责,真正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二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教育的综合施策。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三年形成基本能力,五年形成体系能力”的时间要求,从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数字化改革的系统化设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形成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数字化改革架构图。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师资力量,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教育模式与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数据驱动的多跨场景设计,以数据流整合提升业务流、决策流、执行流。三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教育的协同联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工作机制和“一校创新·全市共享”应用建设探索,为数字教育建设全局提供更多场景。围绕数字化“三融五跨”目标,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工作格局,凝聚形成数字教育建设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