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理论武装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认知—情感—信仰”的辩证转化机制。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在认知维度,要紧扣“三进”工作要求,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铸魂育人的首要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理论图谱—教学要点—案例库”为框架,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全面贯彻“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政治要求。在情感维度,要依托“大思政课”建设理念,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还原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历史场景,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信仰维度,要牢牢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课堂—社会—生活”递进路径,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区治理实践”等活动和项目,推动学生将理论认知升华为行动自觉,全面践行“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育人导向。
构建“内容—方法—师资”协同发力的实践路径。内容建设要对标“金课”标准,打造“必修课+选修课+微课程”立体课程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核心课程,重点阐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核心要义,落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总体要求。教学方法要贯彻“八个相统一”原则,构建“线上自主学习+课堂专题研讨+校外实践教学”混合模式,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破解理论教学的“抽象化困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师资队伍建设要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实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计划”,通过党校轮训、基层挂职、教学比赛等举措,锻造一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思政铁军。
构建“理论—实践—方法”的螺旋上升闭环体系。理论层面,要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引领性,让广大青年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伟力;深化“两个结合”研究阐释,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教育话语,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实践层面,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项目,在“解决问题的现场教学”中验证理论解释力,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贯通。方法论层面,要落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开发覆盖“文本分析—行为观察—精神认知”的多维测评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破解教学效果评估难题,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通过“理论—实践—方法”的螺旋上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内化为坚定不移的政治品格,升华为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外化为踔厉奋发的实践动能。
构建“制度—资源—评价”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制度构建层面,要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第一议题学习—三进工作督导—教学质量评估”全链条机制,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做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资源建设层面,要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数据库”,集成理论原典、政策解读、实践案例等资源,开发AI备课辅助系统,实现“理论热点—教学素材—课堂设计”智能匹配。评价体系层面,要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青年大学习”“‘返家乡’社会实践”等纳入考核指标,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理论认知—价值认同—行为践行”的成长追踪档案。构建“顶层设计—过程实施—效果评估—迭代升级”的闭环运行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形成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重庆中医药学院党委学工部,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4SKSZ07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