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性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要强化政治导向、质效导向、创新导向,切实把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作为战略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政治导向,把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方向盘”。教育的政治属性,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方向性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胜势。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要内容,科学把握其中蕴含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洞察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思想认同、转化为本领能力、外化为实干担当。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青少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向党指引的前进方向奋力奔跑,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强化质效导向,激活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动力源”。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事关人才培养质效。要增强规律意识,在“回头看”中增底气。要回顾总结、整理提炼新时代以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典型案例、基本经验,深化对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性认识,积淀更坚实的信心和底气。要增强问题意识,在“对标看”中增骨气。要充分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问题和旧问题、重大问题和具体问题、深层次问题和现实性问题,在“精准画像”中剖析透、研究足,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奇招妙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路”“手中有策”。要增强前瞻意识,在“向前看”中增志气。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浪潮,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远见之识、先见之明、预见之法破解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要的时代之问。
强化创新导向,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机制链”。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通过制度供给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要构建自主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机制、课程更新迭代机制、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创新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更加契合。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机制、教育综合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数字化体制机制。要构建长效化协同育人体系。深化科教融汇改革,整合科研与教育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健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将企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突破传统教育边界,有效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健全政策统筹、平台搭建、模式创新、机制保障等多维度协同的校企地育人机制,营造“政府引导、校企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生态。要构建国际化教育开放体系。完善国家公费留学体制机制,在“高精尖缺”领域拓展高端人才培养场域。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跨国衔接。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SKSZ04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