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初步形成便捷超充生态2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0.7%重庆等地全部实现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为企业“造太阳”,节约电费200多万元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培育特色党建品牌 助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携手高校名院 书写健康新篇
第0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初步形成便捷超充生态
2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0.7%
重庆等地全部实现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
为企业“造太阳”,节约电费200多万元
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
培育特色党建品牌 助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
携手高校名院 书写健康新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手高校名院 书写健康新篇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打造渝东南大病救治中心

  华西医院专家团队来到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现场指导

  近年来,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同时与重庆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恩施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实现了大病救治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植入华西基因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植入华西基因”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自2023年挂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盟医院以来,双方通过“专科共建、项目制赋能、在线在位工作机制”等创新模式,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高效下沉。线上,开展远程疑难病例会诊309余例,MDT多学科诊疗12次,完成胃肠肿瘤、肝胆胰复杂手术的技术平移。线下,华西医院每周派出一名专家赴黔江开展专家坐诊、手术示范、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帮扶工作。

  通过“华西—黔江”远程会诊,胃癌患者王先生在家门口就获得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完成了从辅助化疗到根治手术的全流程治疗。在华西医院蒋明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医院还建成了CINV规范化治疗病房,开展了肝肿瘤穿刺、SBRT放疗等新技术。

  此外,医院还以项目制为推手探索学科联建模式,临床专病中心、放疗中心、肿瘤防治中心、日间诊疗中心成功落地。医院区外患者占比提升至38.52%,黔江片区患者对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已逐步形成“疑难疾病有华西方案、重大疾病有华西技术”的印象。

  校院融合

  教学、科研协同发力

  依托重庆大学“双一流”综合大学学科优势,以及吉首大学、湖北恩施学院的教学资源,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教学与科研双翼齐飞。

  教学相长的发展模式迸发活力,夯实了医院渝东南大病救治中心的人才基石。医院参加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编写,组建15个器官系统整合教学课程组,3名专家获聘硕士生导师,2名医师在重庆大学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与吉首大学十余年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合作,累计输送543名专业人才,并于2024年开启湖北恩施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教学。

  科研成果的创新突破,提升了医院渝东南大病救治的创新能力。医院斩获医工融合项目3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关,完成5项科技成果转化,发表SCI论文71篇,发表专著142部,获批专利123项。

  博采众长

  打造渝东南大病救治中心

  医院建立“2+2+3”向上借力模式,挂牌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吉首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医附二院两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三家专科特色突出医院,建立分院、分中心形成帮扶指导关系。高等院校的科研引擎、高水平医院的帮扶下沉、专科医院的技术支援,共同为医院增添了“大病不出黔江”的底气。

  2022年以来,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2项,包括以自体干细胞及单采、机器人辅助手术、心脏生理、超声胃镜、严重骨盆创伤骨盆通道微创治疗术等,建立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分中心23个,开展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56.26%,急性心梗、脑卒中救治时间窗缩短3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重新收获健康的笑脸。

  从“输血”到“造血”,当高校智慧遇上临床实践,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合作,集众家之所长,沿着“院校合作、高位嫁接”的道路,加速建成渝东南医学中心,不断提高渝东南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马成兵 罗涪月 图片由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