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月二十四日,石磊和工作人员“指挥”机械臂对锂电池包进行作业。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
人物名片
石磊,33岁,重庆大学博士,重庆市联信储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专门从事储能换热系统及集成技术研发。
2023年石磊辞去深圳百万年薪工作,带着技术团队回老家永川创业。公司生产的储能柜通过储存光伏、风电等能源,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实现绿色发展。
2月24日,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区,重庆市联信储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一个个蓝色方块正在传送带上缓慢移动。工位上,几名工人各自滑动着鼠标,“指挥”机械臂在方块上作业。
“这些小方块就是锂电池包,由多个电池加上配套设备组装而成,电动车、便携式电子设备普遍都会用到它。我们就要通过它为乡镇的企业‘造太阳’!”看着一个个小电池包检测下线,再组装成更大的电池组件,公司负责人石磊笑着说,自己的设备目前已为合作企业节约用电成本200余万元。
看准机遇,返乡造“太阳”
石磊出生于永川区来苏镇。两年前,他还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储能能源自动化控制技术负责人,年薪上百万元。
石磊说,深圳新能源行业起步早、发展迅速,他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对新能源领域产生了兴趣,随后到重庆大学攻读博士,专门研究储能换热系统及集成技术研发。
读博期间,石磊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并感受到重庆对储能技术的巨大需求。
通过了解近年来重庆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石磊有了新的想法。“光伏、风电等能源在接入电网的过程中,有很多是消纳不了而浪费掉了的,为什么不能储存起来再使用?”石磊在家乡走访许多乡镇企业时,听到了大家反映的一些问题:用电成本高、变压器升级费用高、夏季高峰期用电紧张等。
这让石磊下定决心回永川“造太阳”,也就是发展储能事业。2023年,重庆市联信储能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
攻克难题,企业找上门合作
石磊带领技术团队,很快就将生产线搭建起来。其中,最难的还是储能设备的换热问题,这恰好是石磊的老本行。
“从手机、电动车到新能源汽车,因电池原因会产生一些事故,其中散热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石磊说,锂电池一旦燃烧就很难熄灭,可能还会引发火灾,如果要做储能设备给企业供电,这一隐患必须控制好。
石磊介绍,目前给电池散热大部分采用风冷和液冷板式换热,但会导致电池上下部分散热“头重脚轻”。最终,石磊瞄准了行业内最先进的浸没式纳米材料技术,即通过纳米材料制作不导电的溶液,将电池组件浸泡其中。
针对公司专攻的小型电池包方向,团队瞄准绝缘性好、高导热、防腐蚀等需求,从上万种适配溶液、上千种纳米材料中选择,再调整配比加以融合。去年,团队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相关技术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利。
石磊介绍,有了这项技术,公司生产的“联信储能”储能柜和移动电源,能在环境温度零下30℃到60℃区间保持90%以上放电效率,由于散热性能好,储能设备组装成本也下降20%。目前,他们已在永川服务近百家企业,甚至还吸引了重庆宜家家居、华住会旗下酒店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储能技术,帮企业节约电费
同样位于凤凰湖工业园区的沪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目前已用上了这款设备。
公司行政负责人朱祥卒说,公司正常都是白天开工晚上休息,分时电价执行后,用电成本有所增加,平均每月电费支出超6万元。去年,石磊的设备研发出来后,公司购买了两台,并在11月份试运行了一个月。“效果还是很明显,一晚上就能充满电,两台设备可以支持生产4个小时,当月就为公司节约了5000多元电费。”朱祥卒说,近期等电力公司办理完相关手续,设备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如今,石磊的公司还吸引了40多名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石磊说,近年来,川渝产业发展很快,他的很多同学从深圳、广东返回家乡,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