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四个聚焦”推动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走深走实深化“双网格”改革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第016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以“四个聚焦”推动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走深走实
深化“双网格”改革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用“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罗鉴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就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快构建以“三全育人”为统领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以多元参与的全员育人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学校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联动社会大课堂,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力量。一是完善全员育人制度体系。学校要在教职工的岗位职责中增加育人内容,明确教师、管理、后勤等各类工作人员在育人中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设立考核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以量化考核促进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营造全员育人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节、表彰活动,集聚合力、树立榜样,激励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育人。通过校内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文化墙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员育人的文化氛围。三是健全与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机制。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志愿活动日等,增进学校与家庭、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多方沟通交流。同时,加强与社区、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校外辅导等育人活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让学生在多元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有效衔接的全过程育人贯通“大思政课”育人链条。全过程育人要实现育人无时不有,构建起从点到面、从内到外的立体式育人模式,从根本上保障育人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一是建立全过程育人制度。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制定涵盖入学教育、学业规划、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多阶段的系统化育人规划。完善课内外育人的衔接机制,整合校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兴趣小组、举办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二是建立全过程覆盖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全面覆盖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开设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科学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开设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三是提高育人整体性与协同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数据,全面掌握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和个性特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加强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等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育人工作,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支持与关怀,让学生在学业、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以立体多维的全方位育人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育人机制建设中进行全面统筹。一是德育为先,注重思想引领。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德育实践,参观红色遗址、革命圣地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智育为基,提升学业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材施教,优化课程设置,充分保障每一位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所发展。创新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讨论和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思维。三是体育强身,增强学生体质。结合学生的体质差异,设置不同强度的体育课程,组织体育竞赛、趣味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拼搏精神。四是美育陶冶,提升审美能力。加强艺术教育,设置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在内的艺术课程,组织开展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五是劳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建立校外劳动基地,组织学生走进农场工厂,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与劳动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