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深化,“体系构建”成为国际传播的工作重点。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开展城市国际传播的优质资源,坚持守正创新,从文明视角、平台视角和系统视角进行城市国际传播体系构建大有可为。
以文明传播为重心,构建陆海叙事话语体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把重心转移到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感召力及影响力上来,将其作为格局重构的新手段。“文明传播”要求建立“高概念”(high concept),在对外宣传中不仅要进行“议程设置”,还要运用“概念设置”,实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概念更新。重庆正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应增添一些内涵丰富、传播穿透力强的“概念”与之配套。如“连陆海、通世界”是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同时“陆海”也呼应着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文明传播”的相关概念设置有助于我市国际传播话语从“区域发展叙事”向“陆海格局叙事”转变,将重庆本地叙事话语整合融入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中。
以城市形象为核心,涵育多重符号表达体系。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需要扎根本土人文历史,触达文化资源内核,同时破除文化刻板印象,避免画地为牢的“地方叙事”和自说自话的“我者叙事”。年初,一部电视剧《繁花》点燃了一座城,用极富“高级感”的影视语言与上海人、上海话、上海故事、上海味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影视创作资源的注入助力城市形象塑造,激活区域文化资源。重庆是影视创作资源富集之地,每年有几百个剧组来渝取景拍摄,不仅“拍重庆”,而且“重庆拍”。我们应营造相对宽松的传播环境,不断汲取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充分发挥“影旅深度融合”的溢出效应,以影视作品提升重庆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同时,城市形象的文化涵育需要构建立体式、多层次的符号表达体系,既包括“山城”“雾都”“红岩精神”等宏大文化符号,也包括“模因”等最小符号单元。洪崖洞“千与千寻”场景、李子坝“轻轨穿楼”、佛图关“开往春天的列车”、白居寺长江大桥“星际穿越桥墩”等都是作为“微观符号”的文化模因,适应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意义生产和传播。要深入挖掘重庆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构建多重符号表达体系,丰富城市形象内涵,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以技术创新为契机,形成多元主体连接体系。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大数据主题策划、社交机器人信息分发等新型数字媒介技术正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常用手段。在融合式、沉浸式、智能化传播方式下,我们需要在“渠道矩阵”的基础上,继续以“内容出海”的思想为指导;在“平台整合”的底层逻辑基础上,调动“全媒体”多元主体的力量。在“深度平台化”时代,媒体功能由“渠道”转变为“枢纽”,提供数字技术赋能要素以达成传播目的。重庆主流媒体作为平台整合的枢纽,要建立多渠道共通、多主体互动的连接机制,实现管理便利化,与自媒体共同开拓国际传播新格局。要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依托前沿技术创新融合AI图画视频生成,利用虚拟主播技术,外宣推广重庆。通过运用互联网直播连线国际友城的艺术家、媒体大V、政府官员等进行隔空对话,构建国际传播功能集群、融入全市各领域全方位开展国际传播、构建“外媒+央媒+省级国传”多层次媒体合作体系。
以效力提升为目标,完善功能协作开放体系。提升传播效力是机制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平台赋能、资源配置、多元主体开放接入的工作体系。以UGC(用户生成内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构成了新型社交网络媒体环境。重庆国际传播机构应变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组织方式,与新型社交网络媒体环境相匹配。一方面,构建全媒体传播的功能协作机制以实现效能提升目标。效能是效果和效率的统一,是效力增强的基础。我市的国际传播机构可制定功能实现的合作流程,设立效果测评的量化指标,使各类传播主体都成为“全效媒体”。另一方面,建立开放接入的共创机制以实现效力强化目标。效力是传播效能的实现,通过体系建构进行固化。我市的国际传播机构可采取跨界共享的运行模式,形成多方助力的合作系统,使高校、智库等媒体外组织成为体系重构的重要支点。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为重庆社科规划项目:2023NDYB2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