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效能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重庆城市国际传播体系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效能
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重庆城市国际传播体系
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2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余冠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产业、金融、教育、人才等各要素效能,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协同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省区市交通条件、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体量、人才储备、科教资源等分布不均衡,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结合高校、科研院所、自然资源、产业分布等实际,全面掌握信息、迅速调集资源,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跨部门协同,充分整合组织人事、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力量,畅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渠道,形成高效有序的跨部门运行机制。要抓好政策协同,避免条块分割,在经济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方向、科教平台建设、人才管理服务等方面充分沟通信息,明确重点工作,形成统一行动方案,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加强跨区域协同,通过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要素流动性,构建统一领导、协同联动、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引育并举,完善人才储备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这就需要完善人才政策,抓实引育举措,建好人才储备机制,建强人才梯队。要明确引进技术、产业领域、用人标准和特殊待遇,针对重大产业突破、学科专业建设、学术团队建设等问题,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创新创造需要和产业市场发展等情况,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主动适应产业转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入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定向培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性、精准性。同时,要构建专业人才库,实行人才动态更新与管理,并根据专业、技能、职业背景等建立分类体系,确保人才储备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

  精准靶向定位,深化项目牵引机制。项目牵引机制在科创工作中具有显著优点,有利于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科研团队和人才,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针对国家重大战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进大科学装置、大科学项目布局,整合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技术攻关。瞄准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新领域,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推进重大项目实施,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结合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学科专业,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潜力。

  整合科创资源,健全成果共享机制。参与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其利益诉求、资源优势、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各方行为逻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主体对市场信息具有较强敏感性,对于技术方向和产品定位明确,并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同时较为关注人才、科技赋能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获取最大经营收益。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较为完备的人才梯队、科研平台和科研设备,同时较为关注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收益。对于各类人才而言,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对特定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较为关注学术认同、社会认同、事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收益。因此,政府要牵头整合各方科创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效能,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等主体以建制化、成体系的形式支撑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