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以高质量科技供给赋能超大城市水污染系统防治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赋能超大城市水污染系统防治
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运行与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余炯枚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当前,我国产业工人数量庞大,但高素质产业工人相对匮乏。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学合作,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

  以教促产,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按需设置专业类型。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内产业相适应,根据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以社会需要为牵引、行业要求为导向布局专业类别,确保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工人技能与生产要求紧密对接。要开发特色课程教材。职业院校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标技术前沿,开发符合行业最新标准的特色课程教材,鼓励企业人员参与开发,发挥企业人员身处行业一线的实践优势,将生产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理论之中,精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职业院校要将自身所掌握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实习实训体系,为教育链和产业链搭建桥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行业、企业所需技能,培养学生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核心素养。此外,要开设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搭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立交桥”,促进产业工人学历与技能同步提升,构建“岗课证融通”体系,努力实现成人教育、开放教育与技工技师教育融合发展,打造“技能+学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助教,激活产业资源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要激活企业资源反哺院校。鼓励企业将先进设备和生产工具引入院校,帮助学校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提升院校的硬件水平和教学能力;深化一线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对接,以企业优势带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资源共享。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教师机制,构建优质职业教育师资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行业需求。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和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此外,要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为导向,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等多领域探索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

  产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打造教育与产业融合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衔接,形成产业与教育的双向反馈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通过合作办学、共建课程等方式,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使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深度整合。同时,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共同研究项目,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提升合作项目的市场针对性,研发更多科技含量高、社会适用范围广且能进行规模生产的项目产品。要创新“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跟进行业发展趋势,快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人岗不匹配”问题。要推动“四链”融合。依托企业资源,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锻炼,提升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建立“四链”协同机制,系统保障“四链”融合,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四链”融合的可持续性,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