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支撑作用,也为重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也提出,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地、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地,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文化和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载体。要放大重庆文旅资源优势,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放大重庆文旅资源优势,扩大文旅产业规模。一是深挖重庆文旅资源,开发以年轻人为核心用户的新型文旅消费产品。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蕴与壮美三峡、绵延巴山、逶迤武陵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瞄准新客源,特别是文旅消费主力军“Z世代”,探索他们的文化审美偏好,根据其以圈层性消费、体验式消费、风格化消费为特征的新型文旅消费诉求,运用智能技术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产品,满足当代年轻人悦己型、打卡型、沉浸型、体验型、定制型等全新理念的消费需求。二是活化重庆文旅资源,创新多元的新型文旅消费形态。识别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创意元素,跨越历史与现在、虚拟与现实,依托电影电视、网络剧中真实存在的取景地和动漫、游戏中虚构的非真实场景,通过比附或再造的方式活化重庆传统文化、历史遗迹、自然山水等文旅资源,创建现实旅游场景,让虚构故事赋予现实场景特殊意义,将想象的、非真实性的场景带入现实世界,引发旅游消费新增量。三是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打造宽松有序的新型文旅消费市场。建立支持新型消费发展的制度体系,打破行政管理层面的条块分割,完善新型文旅消费政策体系,大力支持经营主体运用新科技、新模式探索培育细分新型消费市场,以市场为主导打造扁平化市场治理模式,支持跨地域、跨行业合作。聚焦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激活重庆文旅资源,增强文旅市场资源供给,精准适配和对接文旅市场,共建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
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提高文旅产业关联度。一是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在重新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础上,用更多的创新创意,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重庆气韵的“渝字号”文化旅游新产品。用更开放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维,构建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四位一体”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有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在各领域、多方位的高质量融合。二是聚焦“吃住行游购娱”,鼓励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全链条,鼓励旅游机构、文化企业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创新。通过建立跨界链群、川渝合作联盟等平台聚集资源,汇聚资金、人才与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让文旅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参与文旅产品及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运营、营销推广和文旅消费全过程,有效联结供给端与消费端,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拉长文旅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生产和业态的集约化发展。三是串珠成链整合文旅资源,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文旅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增加文旅产品创意元素,丰富文旅产品的内涵和形式,培育“文旅+演艺、科创、商贸、红色教育、工业遗产”等融合新业态。推动文旅与科技融合,实现文旅产业数字化,围绕各类文旅融合应用场景,构建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丰富游客的旅途体验,为重庆旅游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增强文旅产业带动作用。一是推进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增强重庆文化吸引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弘扬红岩精神为引领,推进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推出一批戏剧、歌曲、电影、电视、舞蹈、美术等有影响力、辨识度、美誉度的“渝字号”高品质文化艺术创作,描绘重庆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增强重庆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助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二是优化文旅设施空间布局,完善文旅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文旅资源和公共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覆盖,立足满足游客与本地居民的需要,并结合旅游区与本地居民区的分布,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把文旅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稳定投入建设各级各类文化与旅游公共设施,加快布局“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三是将生活与旅游融为一体,打造宜居宜游城市。以建设“宜居宜游”城市为目的,将文旅生活化,持续优化软硬件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度。通过营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氛围,吸引全球游客,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重庆市文旅委专家库专家,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重点项目:2024CXZD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