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是维系超大特大城市繁荣、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但是,一些超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水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系统解决超大城市水污染防治问题,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超大城市水系统建设、运营、管理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变,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超大城市水系统韧性,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新原理、新方法原创性探索为科学治污聚智蓄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就是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治污。一是注重城市水系统的整体性与动态性,不断强化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变革性前沿方向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布局,在水系统韧性原理、水质系统信息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当前“水质抽样—统计推断”的传统监测治理模式,从水系统的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逐步推动研究范式与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二是注重城市水系统的协同性与开放性,以提升水的产品价值与服务品质为导向,积极开展“厂—网—河—湖—岸”协同的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新技术研发,推进美丽河湖、幸福河湖保护与建设,推动超大城市水系统由“工程水”保障向“生态水”供给转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以新技术、新装备的创造性应用为精准治污赋能增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就是要创新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精准治污。一是在“精”上做足文章。不断探索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机器人等新技术与超大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污水水质水量监测、污染负荷分配与动态管控、产汇过程识别跟踪等方面,持续加强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在老旧小区排水系统改造中积极发展“外科手术式”的智能建造技术;在传统污水处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全过程、全周期控耗、降碳、提效与资源化利用的精细化运行管理技术。二是在“准”上下狠功夫。以加快技术装备迭代更新为抓手,强化大规模、海量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在智慧赋能、数字治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超大城市排水系统与水生态环境综合智慧管控平台,提升超大城市排水系统运营全过程、全周期跟踪、预报与决策监管的准确程度,降低传统粗放式、条块化管理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在精确管控、精细治理等方面加快场景创新,为超大城市水污染防治提供不断更新的“技术仓”“工具箱”。
以新路径、新模式的创新性实践为依法治污保驾护航。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系统解决超大城市水污染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依法治污、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科技供给为依法治污保驾护航,需要持续推动制度建设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积极探索以超大城市为场景的水污染问题新治理路径或新管理模式。一方面,标准规范是法律制度向具体化、精细化方向的延伸,是实施依法治污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国家与地方水污染防治领域标准规范体系的科学研究,通过制定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标准与新规范,推动现行标准规范体系的更新与重塑,不断适应当前水生态环境考核监管需要,更好地促进依法治污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快高质量科技供给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度融合。依托高精度污染溯源、污染事件快速定损等新技术,提升取证执法的时效性;发展多源异构时序数据的因果推断新方法,提升司法裁判的公平性。以增加效能为目标导向,在督察执法、普法宣传、应急响应等方面创新依法治污的新模式,促进超大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转型升级,为系统解决超大城市水污染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