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繁荣与科技迭代深度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效机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的应有之义。
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整体协调机制。整合政策规划、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资源,构建政策规划先行、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驱动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整体协调机制。一是强化部门间协调合作。健全市、区(县)两级联合行动机制,引导镇街开发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和培育文化与科技产业集群。决策部门制定政策举措,分解目标,落实单位,明确责任。实施部门根据宏观设计、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机制落到实处。二是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平台体系。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承担展示、推介等服务功能,定期发布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及需求报告。按照政府主导、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平台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以需求侧为中心的政策供给机制。引导开放式创新主体实践探索,切实解决在技术共享、知识协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文化科技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构建综合运用银行信贷、信托担保、产业投资基金等渠道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金融服务机制。
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发展机制。以突破技术、整合资源和做强基地为导向,促进创新发展型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建设。一是集中力量实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持续提高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关技术装备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依托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畅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循环。二是以科技为抓手整合重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优秀文化的精髓,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丰厚资源。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集成文化历史遗存、研究著述、图片等资源,构建知识图谱,建设新型专业数据库。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凝聚优势力量,全面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国家级示范基地培育文化和科技融合新业态的功能。依托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两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促进大中小文化和科技企业融通发展,形成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产业集群。
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高质量建设人才强市目标为导向,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招引、开发和支持机制建设。一是健全人才招引机制。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的人才招引方针,面向全球吸纳文化和科技人才来渝创业落户,为重庆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充沛的人才资源。二是优化人才开发机制。对引进的高端团队在项目启动资金、人才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防止人才资源空转或低效运转。三是完善人才支持机制。鼓励企业、智库、园区等整合资源创办人才实训基地,满足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需求。完善公益性文化和科技融合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自主聘用的机制,解决创新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的后顾之忧。
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指标评价机制。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同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匹配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是健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相互耦合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打破战略、数据和产业之间的藩篱,为评价重庆文化和科技融合新业态提供机制支持,打消企业在开放式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顾虑。二是构建涵盖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和融合环境四个环节齐备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评价模型。优化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相互支撑、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指标评价机制。三是健全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指标评价体系。完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参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骨干科技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持股比例,充分调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21SKJD07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