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成渝科创走廊建设发挥区位优势筑牢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中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成渝科创走廊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筑牢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中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成渝科创走廊建设

郭莉滨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内在逻辑,指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路径。科创走廊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促进区域协同联动的重要平台,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成渝地区科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理应拉高标杆、对标一流,突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成渝科创走廊,着力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基点,高起点建设成渝科创走廊。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市为双核,联动成渝轴线沿线节点城市,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使命,致力于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创新动力源、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高地、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的改革先行带、引领国内外创新廊道创新发展的未来新标杆,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创新型、引领性的发展路子。建立成渝中线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编制实施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强化数字化赋能,整合各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走廊云平台”。统筹考虑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效率、研发平台建设、科研设施共享、创新政策环境等因素,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

  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形成“核心平台支撑+多创新基地协同”格局。突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能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生物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公共通用平台和高水平研发机构。综合考虑沿线城市创新机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因素,集中力量建设国家高新区等,布局建设一批川渝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聚焦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瞄准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建设一批小而精的产业创新基地,形成“串珠成链”发展态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聚焦6G、合成生物、未来能源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战略高新技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人才创新中心,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

  构筑开放式创新网络,实现“双核创新策源、中部成果转化”。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双核的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市应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打造原始创新集群,沿线各城市应积极承接“双核”外溢创新和产业资源、着力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能力,聚力加强“双一流”建设,打造“高峰”“高原”学科,推动高校将学科专业建在创新链上,超常规引育一批顶尖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共建海外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园区、联合实验室等。建立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等的对话机制,重点探索在特色产业领域协同布局研发平台,建设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

  构建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资源互通、成果转化互联、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成果互惠。强化创新主体利益链接,探索由走廊沿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设立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共同争取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鼓励走廊沿线城市结合产业创新需求,引导本地优势企业建设异地科创园、研发中心、孵化器、“人才飞地”等离岸科创平台,探索产业合作、税收分享、一体化统计发展新模式。加快探索以产业联盟、实验室联盟、园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形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优良创新生态,推动以人才、金融、数据等为核心的资源要素跨地区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着眼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研发创新“协同”,再到产业壮大“裂变”,整合技术需求和成果资源,打造技术要素大市场。探索在科创走廊推行“算力券”,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设立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基金,支持各商业银行在科创走廊设立科技支行。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职称互认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走廊范围内财税政策互通共享,探索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等创新举措。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