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广袤农村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乡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家园,推动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好乡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石柱县桥头镇通过挖掘、运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充分发挥其温暖人情、汇聚人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充实了农民文化生活、吸引了文旅产业集聚、重塑了乡村精神面貌,使桥头镇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培育乡土文化队伍,营造暖心桥头。桥头镇坚持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建立起一支规范化的本土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为丰富桥头文化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一是让群众唱主角。对接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指导挖掘桥头文艺文化人才,组建啰儿调、土家舞蹈等本土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志愿服务,真正让本土村民成为各类文艺活动的主角。二是用积分添动力。借助桥头镇乡村振兴积分银行管理体系,对参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村民进行积分奖励,对正式注册的文艺志愿者,由村、社区颁发证书,对表现优异的进行专门表彰,形成以参与文艺志愿服务为荣的良好氛围。三是靠活动暖人心。组织文艺志愿服务队举办集体生日会、桥头影像计划、村民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让古稀之年的寿星们围坐在院墙下第一次吹灭蜡烛许下生日愿望,让冷清静谧的乡村夜晚第一次因为人们载歌载舞热闹了起来,让暖心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真切感受。
活用乡土文化元素,做靓魅力桥头。乡土文化元素活了,乡村才能成为人人向往的梦里老家。桥头镇坚持以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方式,活化再现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传承千年桥头的文化神韵,极大提升了桥头的文化魅力。一是融入硬件建设。新建桥头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通过展览、雕塑、石刻等方式展现古寨兵道、土家风情等桥头历史文化记忆,成为桥头人民共同的精神地标,吸引群众重新跳起了土家摆手舞,打起了曾经熟悉的花棍,充满土家风情的文化生活方式在桥头重现。二是融入风貌塑造。借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绚丽色彩,将长沙村从前破旧的临湖村落,改造成五彩缤纷、清新文艺的“缤湖康养小镇”,成为重庆市大学生写生创作基地。三是融入业态布局。传承桥头民居土墙黑瓦的建筑风格,以制陶、竹艺、酿酒等传统手工技艺为点缀,建成瓦屋村文旅产业综合体,吸引陶然居、巴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企业争相入驻,文旅融合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深挖乡土文化内核,建设韧性桥头。桥头镇坚持尊重历史、回应当下、面向未来,总结提出“韧性桥头”的精神宣言,凝聚起桥头人民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继续拼搏奋进的精神力量。一是回溯历史。开展桥头镇历史文化挖掘工作,系统整理编纂形成《桥头镇志》《桥头夜话》等文献,厘清了千年桥头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质。二是提炼精神。不论是千年来土家先民在鹿山龙河间生生不息,演绎的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还是修建藤子沟水库淹没桥头旧场,桥头人民在高山之上重建家园的艰辛努力,桥头人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格与毅力,这正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三是推动内化。选树“身残志坚的养殖大户刘海龙”“靠勤劳逆袭的脱贫户黄德生”等“韧性桥头人”先进典型,通过拍摄宣传片、组织院坝会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宣讲,使“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韧性”内化为桥头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作者系市委宣传部挂职石柱县桥头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