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松弛感”广受年轻人追捧。所谓的“松弛感”,并不是心大、懒惰,而更多的是指在烦琐、忙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
“很多人已经丢失这种状态很久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松弛感和社会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紧张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那种放松自如、安静平和的状态,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从神经理论来看,“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感到安全并与他人产生联结感,体验到希望、灵活等积极感受。
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每天忙碌不已。繁忙的加班、琐碎的生活,让人难以松弛,每天神经紧绷,甚至一触即“跳”。
不少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状态,只有在有物质基础、有时间时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并非如此。“松弛”是一种内在品质,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是松弛感的必备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人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也能从容应对。这些品质和能力并不完全来自物质自信,大多数人可以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提醒自己慢下来。面对外界的语言攻击、突发事件、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时,不要着急反应甚至反抗,时刻提醒自己慢下来,尤其不要冲动行事。
积极看待挑战。“处变不惊”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处理困难的次数多了,并多从积极的角度总结经验,以后应对起来就游刃有余。
合理规划生活。漠不关心、无上进心不是真正的“从容”。提前做准备、做规划,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更容易松弛下来。尽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着走,减少一些“不得不”,多一些“有备无患”。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不生气、不紧张……但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随意发泄,也不是一忍再忍,而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口。
焦虑时就让自己更有掌控感。焦虑源于对“控制感”的丧失,如果生活总是无序,情绪就容易反反复复。有焦虑倾向的人要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习惯,有效管理时间,让自己更加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悲伤及时哭出来。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来。大哭一场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也是心理健康的良药。
愤怒时要学会巧妙表达。一旦感觉自己逐渐愤怒,最好借机离开,让自己先放松冷静下来。生气后要向对方明确表达内心想法和需求,尽量避免用批评和指责的语气。有些愤怒是难以当场表达和发泄的,平时积累的怒气和压力,要定时去清空。
孤独时主动走出封闭。对害怕与别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关键在于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多与亲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积极参加行业交流或公益活动,也能增强社交,获得充实感。
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和自洽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愿每个人都能心灵自由,活得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