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猫观春红旗漫卷茨岩塘远眺凉山故乡的小名儿双江“四知堂”吆喝声眼睛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中国大猫
观春
红旗漫卷茨岩塘
远眺凉山
故乡的小名儿
双江“四知堂”
吆喝声
眼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间漫记

吆喝声

陈茜

  “瓯柑!瓯柑!”

  每年冬天的夜里,大学宿舍区门前总是坐着一位老爷爷,他的身旁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背篓,看到有人经过便大声地吆喝着:“瓯柑!瓯柑!”

  瓯柑是温州的特产之一,形似甜橘,入口微苦,最后苦尽甘来。

  瓯江从温州流入东海,因此温州别称“瓯”;瓯海是瓯柑的原产地,瓯柑因此而得名。梅尧臣特意写诗赞美过瓯柑:“禹书贡厥包,未知黄柑美。竞传洞庭熟,又莫永嘉比。”瓯柑曾经是皇家贡品。

  刚到温州那年,只是听说过“瓯柑”这个名字,第一次吃到瓯柑是我上大一那年。正好轮到我去学院学生中心值班的一个上午,辅导员倪老师站在门口轻轻地敲了敲门,笑着走进来说道:“同学,我这里有好多瓯柑,给你拿了几个过来。对了,你是哪里人啊?”说着便迫不及待地将瓯柑往我手里塞。那时的我非常羞怯,于是结结巴巴地回答道:“老师,我是四川人。”她又说:“瓯柑是咱们温州的特产,你可能还没尝过吧?你别看它不太好看,吃着还有些苦,但是药用价值极大,可以润肺止咳。”我忽然才从诧异和惊惶之中抽身而出,立刻站起来,双手接过,连声说道:“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我常听同学说学校附近的大罗山上也种有瓯柑,2018年秋冬交替的季节里,学校国学社组织我们爬山访秋。我们沿着步道一路而上,道路两边除了种着光滑油亮的柑橘之外,还有不太入眼的、黄里带青的瓯柑。走到山里相对平缓的地方,看到住着两三户人家,零零散散的人家连成一片便成了村庄。

  温州大多数村落里住的都是老人,每到瓯柑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家里家外、来来往往地搬着一筐筐青黄的瓯柑,熟得早的显得愈加金黄。即使是这样,那些璀璨的色彩依旧遮挡不住它们凹凸不平、深深浅浅的印记。

  “小妹妹,要不要带点瓯柑回去呀?”老奶奶娴熟地将一筐筐瓯柑搬到树荫下,站稳后带着浓厚的温州口音问道。

  听完之后我直摇头,朋友见我一副措手不及的样子,笑着说:“这里的老人家都不会骗人的,在山上买还便宜些,这可是温州的特产呢!”

  我恍然大悟,原来每日用温州话喊着“瓯柑”的老爷爷,他的背篓里装的不是橘子而是瓯柑。每到瓯柑成熟的季节,街道两边偶尔会见到几个从山上下来的爷爷奶奶挑着瓯柑,一声声地吆喝着:“瓯柑!瓯柑!”温州话一路吆喝。

  瓯柑的味道有点像柚子,入口微苦,但是苦味过后,甜中似乎又带着柠檬的淡淡清香。

  每年冬天的夜里,只要我从图书馆回宿舍,都会看到老爷爷一个人佝偻着背,孤零零地坐在冰冷的地上。他头顶上正好有暗黄色的灯光直直地打下来,将他瘦削的身形与影子压成一个黑点,而那件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他身上,显得有些挺括的衣服里,似乎灌满了风。一轮清冷的月亮悬挂在天上,这样的冬夜显得更加寒凉。每次路过,爷爷背篓里的瓯柑都装得满满当当,似乎从未有人发现,路灯下,一位脖子上挂着二维码的老人在一声声唤着:“瓯柑!瓯柑!”而像老爷爷这样背着背篓卖瓯柑的老人,我已经看见过许多次了。

  一切都如黑夜那般沉寂,这个世界仿佛只有老爷爷的吆喝声从黑夜的起点延伸开去,与每一个来来往往的路过者的生命线相交,而仅仅只是这一点便又向着不同的方向散射出去。自始至终,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人,即使某一天因为一些声音、一些色彩在某一处相交,但是我们依然还是一条孤立的线,迈向人生的终点。

  每次经过路口,听到老爷爷这一声声的吆喝,我总会想起中学时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