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猫观春红旗漫卷茨岩塘远眺凉山故乡的小名儿双江“四知堂”吆喝声眼睛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中国大猫
观春
红旗漫卷茨岩塘
远眺凉山
故乡的小名儿
双江“四知堂”
吆喝声
眼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映像

红旗漫卷茨岩塘

罗毅

  一入龙山茨岩塘,转盘处的巨型城雕,吸引了我的目光,品字造型的红色枪林,拱卫着红五星和金色的镰刀、锤头。头戴八角军帽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从不同方向,或吹军号,或敬礼,或高举钢枪,仿佛正在告别根据地,迈上新征途。

  通往茨岩塘的公路两边,红旗迎风招展。龙泉广场的民居墙壁上,彩绘红军与乡亲离别图。一幅幅巨幅画像,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悲壮激昂的红色岁月……

  茨岩塘所在地,属武陵山区高山盆地,平均海拔850米。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景色宜人。盆地内良田万顷。两排秀丽青山呈弧形包抄过来,两山临界的山垭口,自然构成“塘”的进出口。

  好一处易守难攻的天然战场。

  1928年5月,贺龙元帅率工农革命军,由桑植转战茨岩塘,熊熊烈火在这块土地上燃烧起来。六年后的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酉阳南腰界出发,向湘西北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挺进,发动湘西攻势……

  站在“红军战斗在龙山”大型雕塑前,我默默注视红旗指引下冲锋陷阵的战士,仿佛听到了那年那月正义的呐喊——

  进入湘西后,红二、六军团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在大庸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1935年5月6日,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机关辗转迁至茨岩塘。

  当年茨岩塘,地处偏远,以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接纳并养育了这颗“江南明珠”。而今,红二、六军团长征陈列馆巍然耸立,红军无名烈士墓庄严肃穆,红军医院、兵工厂、被服厂遗址修旧如旧,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文物,带给后来者战马嘶鸣、杀声震天、枪炮轰鸣的强烈即视感。

  今天,我虔诚地走进了茨岩塘龙家大屋。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军区旧址。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红军领导人,在这里起居近三百天时间。将军们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指挥军团相继取得了十万坪、陈家河、忠堡、板栗园、芭蕉坨、招头寨、石家垭等重大战役、战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近4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红色故事永载史册,革命精神代代传。与乡民攀谈,茨岩塘人竟家喻户晓红18师的历史。流连茨岩塘,绝命后卫师慷慨赴死的壮歌,反复在我耳边回响。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西征。军团转战赣、湘、桂、黔4省,突破敌军数道封锁线,进至贵州省石阡县甘溪地域,红18师第52团一直担当后卫任务。当军团陷入敌军包围后,迅速变为前锋,为主力前进开辟道路。突围战斗打响,第52团又由前卫转后卫,掩护军团撤退。

  在石阡县困牛山,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和被迫走在敌人前面的老百姓,52团官兵“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然选择了集体跳崖,团长田海清和百余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18师舍命断后,掩护了军团主力突围,为红六军团和红三军木黄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8月10日,又是红18师担当重任。为掩护红二、六军团“东征”,全师将士奉命留守茨岩塘,以血肉之躯牵制数倍于已的敌人。几个月后,当红二、六军团按照中央命令突围转移时,红18师临危不惧,又一次担负起留守断后的艰巨任务。

  短短两年内,红18师三次断后或留守,历经数百次惨烈战斗,付出重大牺牲,用生命和鲜血一次又一次掩护主力战略转移。1935年12月初,按照军团命令,师长张振坤率部冒死突围,从茨岩塘东北方向的苞谷坪杀出重围,成为最后一支出发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1936年1月9日,红18师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征战,终于在贵州江口,追赶上军团主力部队。舍生忘死的绝命后卫师4000余将士,仅存600余人……

  “中国革命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艳阳高照。茨岩塘龙泉广场上,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乡亲们悠闲地翻晒着玉米、辣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广场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幅宣传画,昭示茨岩塘这一方红色土地,始终激荡着浩然英雄气。

  望着村中那一面面猎猎飘扬的红旗,我知道,逶迤武陵,洒满红军将士的鲜血,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苍茫酉水间,红军传人正从这里踏上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