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猫观春红旗漫卷茨岩塘远眺凉山故乡的小名儿双江“四知堂”吆喝声眼睛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中国大猫
观春
红旗漫卷茨岩塘
远眺凉山
故乡的小名儿
双江“四知堂”
吆喝声
眼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物语

故乡的小名儿

黎强

  老家是有小名儿的,叫起来很顺溜,也很顺口。“如果忘了老家的小名儿,是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哟。”这句话,是我那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告诉我的。童年懵懂,哪知道父亲在说些啥子哟。向父亲做一个顽皮的鬼脸,又跑进竹林里藏猫猫去了。父亲鼻子一哼,说,真的哟,老家有小名儿,不是搞起耍的哈,老家就是由许多小名儿凑拢的,记到!

  渐渐懂事的我,每次跟随父亲回老家,不知道是父亲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走到岔路时,父亲就亮开喉咙说,到“石谷子”啦,前面是“青杠林”,再过“箢篼背”,就到家了哟。还真别说,如此几次下来,回老家必经的大道、小路、沟坎,就在一遍一遍小名儿撞击耳鼓之下,记得熟稔,也从没走错过路,还免去了负重绕路的麻烦。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亲的灌输下,老家的小名儿印在了我的脑海、心海,还真觉得老家就像父亲说的那样,是由许多小名儿凑拢的。

  走到双河桥,就要从一户人家那里分路,父亲说过这里叫“大瓦房”,其实就是几间陈旧破败的旧房子,只不过堂屋那间是盖的瓦房而已。顺着小路进山,还要经过“夹皮沟”,从莴苣菜、牛皮菜或胡豆地、豌豆地、油菜地的蛇行小道经过。看见胡豆、豌豆青幽幽的,娃儿们的手不自觉地去摘,剥开,把还未完全成熟的胡豆豌豆吃得抿嘴抿嘴的。父亲见状,火冒三丈地吼道:“人家辛辛苦苦种的,胡豆豌豆都还没有长醒,你们就摘来吃了,人家吃什么?再摘,信不信我把你们手剁了,晚上下酒。”

  娃儿们到了老家,就像到了儿童乐园,玩了石碾子,又玩石水缸,再把蓑衣、斗笠之类的披挂上阵,在不大的晒谷场上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就跑到“大池塘”那边去了,冲呀杀呀的喊声在半山腰回荡。少顷,又听见娃儿们的声音在“茅草坪”上面响起,透过“牛滚凼”那片桉树林,传到老家这边来。而此时,父亲也不管不顾娃儿怎么样疯耍,自己端一盅用老家背后的老井水泡的沱茶,喝得有滋有味的。也许父亲在想,老家的山野还有许多小名儿,只有这样才能让娃儿们记得牢靠。

  家门前沿一条斜坡小路下去,有一条河沟,不深也不宽,清冽冽的。娃儿们喜欢下到沟底去捉鱼摸虾抓螃蟹,拿回家裹上面粉或玉米粉,油炸之后让父亲姑爷以及其他老辈子下酒。父亲一见娃儿们拿着捕鱼工具准备下河,叮嘱道,下去时在“坐墩岩”那地方要慢慢走哈,抓住路边的草草,不要一筋斗滑下河沟哟。其实,父亲也从没有告诉娃儿们这条河沟到底从哪里流来的,只是含糊其词说,好像是从“肖家湾”过来的,一直通到“吴家坝子”再汇入“双河桥”的正河里。

  正月间初几天,走人户、赶场是娃儿们最高兴的,不但有好吃好玩的,还有压岁钱,且做了错事不得遭大人吵。从初二开始,走了“正沟田”那边的大表公家,初三又走了“柑子坡”那边的伯爷家,初四初五从“老鹰嘴”“槽坊沟”去夹滩或李市赶场,老家的小名儿就实打实地被娃儿们叫得响亮,想忘记都难。

  其实,长大之后我才明白,老家的小名儿就是小地名儿,是抵达老家的记忆符号。在父亲看来,每一个小名儿,每一处小地名儿,都与老家的烟火相连。那些被很顺溜很顺口且带着土味儿的小名儿,却是那么的亲切,准确地为回家的脚步导航,让想家念家的心从不偏离……

  啊,小名儿里的老家,在我的心中却是大名鼎鼎的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