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联一样,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年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画种之一,为我国特有。
记忆犹新的是,20世纪90年代前,在城市和乡村,不管家庭条件如何,日子过得怎么样,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是要买几张年画来张贴。每年只要一进入年末岁首,年画市场异常火爆。这些画作,一般都是印在大张的白纸上,内容充实,色泽鲜艳,种类异彩纷呈,武将、寿星等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年画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贴年画一般都是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来选择。老年人一般喜欢贴《麻姑献寿》;书香门第或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会选择梅兰竹菊一类有文化品位的四扇屏年画。记忆中,英雄画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肖像画有“难忘的岁月”,古装画有“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除此之外还有“连年有余”等。
在那个年代,一进入腊月后,大人们便开始“忙年”了。除准备各种吃的、喝的,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外,就是贴年画、挂春联,目的是让房屋焕然一新。就我家而言,父亲买来新的年画后,都会把上面的故事讲给我和弟弟妹妹听,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八仙”的姓名,知道许多古代神话故事。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幅名叫《摇钱树》的年画:画的中央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的上面挂满了铜钱、元宝、鞭炮等,树下是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小孩,在欢快地玩耍,整个画面充满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是想用这幅年画表达对家庭的期盼,希望一家人来年能过上富足美满、兴旺昌盛的好日子。
张贴年画首先是煮糨糊。母亲说,煮糨糊要用纯白面粉,才能保证年画粘贴得牢靠。这个活儿一般是由她亲自来做。母亲很会精打细算,嫌家里煮饭的铁锅太大,因而把面粉抓到盛饭的大铁勺子里,放水搅匀后,点上一堆小火,慢慢地熬。随着白色的面浆由白而黄,由生到熟,一股面香从淡到浓,溢满整个房间,馋得我们直咽口水。糨糊熬好稍微冷却一会儿后,父亲和母亲便开始张贴年画了。
父母贴年画时,由于我和弟弟妹妹帮不上忙,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母亲作为一家主妇,除夕这天本来最为忙碌,之所以撂下其他活儿来贴年画,是因为没有她的参与,那些糨糊是根本不够用的。张贴年画时,父母二人分工明确,母亲手拿两把笤帚,一旧一新,旧的用来往墙上涂抹糨糊,待父亲把画贴上后,再用新笤帚轻扫一下,年画便平平整整地贴牢了。神奇的是,只要年画一贴上墙,原先陈旧、黑暗的房间,顿时变得亮丽如新,喜气盈门,呈现出一派崭新的节日气象。
年画,不仅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对房屋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同时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每个阶段的年画都有不同的时代印迹,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在消息闭塞的年代,年画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乡村风俗文化的积淀,包蕴着一个中国民间的精神风貌。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年画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春节,它丰盈了我寂寞枯燥的童年,我也在日渐泛黄的年画中长大。如今,一说到过年,人们提得最多的是压岁钱、烟花爆竹、春联,而对于最具中国传统新年象征的年画,已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和魂牵梦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