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台灯,一个绣架,一根绣花针。
闫永霞纤细灵巧的双手飞针走线、上下翻动。绣针与丝线在绣布上相遇,时而纵横交织,时而纵横交错。千丝万线在她手中变幻,丝线在绣布上渐渐浓密、丰满。几个小时后,一朵娇艳的花渐渐显现出来。
这是闫永霞小时候最熟悉的场景。孩童时,她常常坐在绣架旁,看妈妈拿着针和线像变魔术一样,在净面布上绣出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动物。
尽管闫永霞的妈妈和奶奶都喜欢刺绣,但她们都希望闫永霞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从学校毕业后,闫永霞被分到139地质队做临时工人,跟着地质队从四川邻水搬到了重庆。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闫永霞四处拜师学习刺绣技艺。她先后跟随国家级蜀绣大师郝淑萍、重庆蜀绣大师胡惠琴学习蜀绣。
一个偶然的机会,闫永霞听闻重庆有个乱针绣大师杨世华,曾在1945年跟随杨守玉教授学习乱针绣,杨世华的老伴李冰泉先生则跟随吕凤子先生学习国画。夫妇俩是刺绣界的“绝代双骄”,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因为有蜀绣的基础,且针法细腻,在看到她的作品后,2009年,闫永霞成为杨世华的关门弟子,第三代乱针绣传人。
为了有更多时间拿起针线,闫永霞毫不犹豫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做起了纯粹的手艺人。学习半年后,师徒二人合作绣了一幅《五牛图》,一鸣惊人,在2009年5月荣获重庆市工艺美术展览银奖。
“只要哪天不摸针线手就会痒痒,心也会很慌。”在4年的学习中,为了领悟画作画理,研究刺绣的针向走势,闫永霞常常在绣绷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2011年,在磁器口古镇,闫永霞有了一间自己的绣坊,她一边创作绣品,一边开班授艺,教出了200多位绣娘。
沙磁乱针绣是闫永霞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制作的“针画”。作品层次感强、色彩丰富,特别是人物作品,绣工精细、灵动真实。
闫永霞绣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名画改绣出来的,她的绣法考究却不局限某种针法,有时用蜀绣针脚的均匀去表现细腻的纹路,有时则用乱针绣的长短不一去表现如水中泼墨的意境美。
2013年,闫永霞耗时一年多时间,绣出一幅《巴人汲水图》,绣品高300厘米、宽62厘米。她在绣这幅作品时,不单是照着画绣,还常常跑到江边体验爬坡上坎、体验挑水的感觉。“绣制过程中,挑水汉子的神态最难把握,为此我还专门去观察了力夫这个群体很久。绣挑水汉子就用了上百种颜色的线,有的比发丝还细。”
乱针绣最重要的是手上功夫,由于针法多,手上的功夫如果不够好,毫厘之间就会缺乏韵味。如果手粗糙,在分线时,会刮伤丝线,绣出来的东西光泽度就会欠缺很多。因此,闫永霞格外注重对手的保护。做家务活时,她必须要戴橡胶手套,护手霜和营养液更是必不可缺的。
她的那双手,在阳光底下,如玉石一般温润,指如葱根;一旦开始刺绣,又如蝴蝶一般翩翩起舞,非常灵动。
30多年的时间,闫永霞把儿时对刺绣的热爱,发展成自己的事业。她先后成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磁乱针绣”传承人。她坦言,立志传承乱针绣的人其实不多,她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受闫永霞的影响,她的儿子也成为一名手艺人,拿起了绣花针。磁器口的绣坊里,多了一双男绣娘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