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的手老街,铁的手把菜种出了名堂一道旧疤翩翩起舞绣针忙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致敬劳动者的手
老街,铁的手
把菜种出了名堂
一道旧疤
翩翩起舞绣针忙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菜种出了名堂

杨莙

  泥土与蔬菜交织的气息,在我与潼南双坝社区书记朱席武握手的瞬间,弥散开来。

  粗糙、手指粗短,厚厚的茧子以及微微隆起的骨关节——这双手,已和菜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并将继续下去。而正是这双手,为朱席武捧回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

  这是一双带动村民种菜致富的手。

  从2001年卸下村长之职挑上支书担子,到2017年双坝撤村设立社区,朱席武一直带领着村民,扭倒蔬菜“费”。

  双坝地势平坦,土里俨然调了油,油润、肥沃、松软。不种菜,不把菜种出个名堂来,朱席武觉得,就对不起脚下这片土地。

  朱席武本人就是蔬菜种植大户,承包300亩土地种西芹,率先富了起来。可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是身为一村“掌门”的应尽之责。

  你怎么干,大家都看着呢,你干好了,才有底气带动大家一起干。没说的,朱席武俯下身子,开会传授经验并介绍村民外出包地种菜;挥动膀子,带领村民学种大棚蔬菜。

  要把蔬菜做成产业,创新意识不可或缺,从买回第一杆地磅秤到建起第一个冻库,第一个制冰库,第一个冷链物流基地……朱席武把双坝人不曾见识过的新玩意引入双坝。

  爱拼才会赢,双坝成为“潼南第一村”,60%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300多户达到百万元以上。是朱席武带动双坝人,用双手从蔬菜地里一点一点刨出钱来,让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来。

  这是一双做大做强“菜篮子”的手。

  2003年,在朱席武的积极争取下,双坝承担了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丰收计划项目并取得成功,从而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鲜菜销售占重庆市场40%,成都市场20%。

  双坝蔬菜不只是成渝地区的“菜篮子”,还是北方地区冬季三个月的“菜篮子”。北方有三个月无鲜菜,而这三个月正是双坝大白萝卜的丰收季,于是,“南菜北销”的决定在朱席武的提议下得以实施。每年的这个季节,一辆辆大货车从北方出发,到潼南将脆生生的萝卜运回。

  去成渝,到北方,赴海外,蔬菜们忙得很,朱席武同样如此。

  在双坝,视野之内皆蔬菜。莴笋、辣椒、西红柿、大白菜……四季更迭,双坝的绿色从不缺席,绿油油、鲜嫩嫩的菜地,一直向天边铺展而去。它是朱席武带领双坝人,用双手与大地合作,共同绘制而成的巨幅画卷,华美,恢宏磅礴。

  这是一双为双坝的发展而不辍劳作的手。

  幸福生活靠双手创造,要创造社区的幸福生活,社区书记的双手又岂能闲着?要发展,先修路。路修好了,菜才卖得出去。

  虽说修路是件好事情,但不同意的村民不少。“一碗泥巴一碗饭”嘛,土地金贵,修路占用的地可多种些菜。为此,在多次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种植大户会后,朱席武化身陀螺,化身“牛皮糖”。不同意?就追着你转,就粘你身上。全村14个社,他不分昼夜,每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有问题?及时答复和解释。有矛盾?及时疏导和化解。跑断腿,磨破嘴,别人在地里干活他就站旁边说,别人吃饭他就坐旁边说,掰起手指拇,打比方,讲道理,便是块石头也捂热了。

  思想通了,路就通了,几年时间,140多公里公路、便道、耕作道,向远方延伸而去。交通是血脉,通畅了,精气神都有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朱席武说起了正在筹划中的“蔬食记”。蔬食记,一个以蔬菜为主角,以蔬菜餐饮、特色小吃、农耕体验等为经营内容的乡村旅游品牌,将在双坝打造。

  劳动成就梦想,从蓝图变成现实,无捷径。正如朱席武所说,“没得啥子说的,就是一个字,干!”

  干,一个字,很简单,很干脆,却深藏不可计数的心血与汗水。

  阳光耀眼,我手搭凉棚,八方游人就从一个眺望的姿势里,走进了双坝,走进了碧绿的、无际无边的菜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