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心和智慧抓好智博会成果转化让老干部“村官”助推乡村振兴给理想一点时间和空间家长职务信息与教育无关给医疗美容广告戴上“紧箍咒”落实“双减”政策要抓住考试这个“牛鼻子”
第007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用信心和智慧抓好智博会成果转化
让老干部“村官”助推乡村振兴
给理想一点时间和空间
家长职务信息与教育无关
给医疗美容广告戴上“紧箍咒”
落实“双减”政策要抓住考试这个“牛鼻子”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开学季

家长职务信息与教育无关

马涤明

    李媛媛 图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向北京市政府建议“禁止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北京市教委回复称:一是市教委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二是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

  “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收集”是一种积极的回应。合理分析这个问题,“取消”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家长职务与学校教学、学生管理没有关联。教育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对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如果普通市民的孩子与官员、商人的孩子不存在差别化对待的问题,学校就不需要了解学生父母的职业、职务。

  北京市教委表示,家长工作和职务信息不对普通教师公布。但“不对教师公布”这一句,还是道出了“家长职务”信息的敏感性,否则对教师公布又何妨?退一步说,即便学校保密工作做得好,从避嫌的角度说,学校也应避免接触家长的敏感信息。现实中,个别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另类索贿”并不鲜见,如利用学生家长职务之便请托办事、遥控办事,一些家长碍于情面或担心老师给孩子穿小鞋、对孩子不上心,不得不从。

  收集“家长职务”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领域“嫌贫爱富”的不良风气。此前媒体就报道,天津一位初中教师就曾侮辱某学生说:“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某某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50年挣得多,你们素质能一样吗?”实际上,学生素质与“爸妈挣钱”不存在直接联系,而这种嫌贫爱富的价值观是否挂钩了个别老师的“实用主义哲学”,令人玩味。

  从个人信息保护角度说,学校收集家长单位和职务信息,不但没有政策依据,而且存在违法侵权之嫌;关键问题是,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必要性”原则。学校过度收集家长职务等信息的某些情形,实际上与手机App过度索取用户数据的招数如出一辙。这种强行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于当前的法治环境而言,明显不合时宜,到了该“下架”的时候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像北京市教委那样,给出明确的表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