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作伴 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转型探路 构筑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生态将劳动教育融入未来课程体系中加强劳动教育实践需做到三个结合传承中创新,着力弥补劳动教育短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成长探寻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未来之路立足劳动实践致力给学生浸润式体验
第008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劳动作伴 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
转型探路 构筑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生态
将劳动教育融入未来课程体系中
加强劳动教育实践需做到三个结合
传承中创新,着力弥补劳动教育短板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成长
探寻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未来之路
立足劳动实践致力给学生浸润式体验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作伴 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

    学生进行生活劳动学习

  秋季开学前夕,人民小学对“劳动萌主”平台上记录的学生劳动情况进行整理,发现96%的学生每日劳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98%的学生具有主动劳动的意识,94%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91%的学生学会家务劳动……甚至有孩子仅一个暑假就上传劳动任务记录超过140次。

  孩子们热爱劳动因何而起?他们因劳动又收获了哪些美好?

  建校75年来,人民小学一直将“爱劳动”作为育人目标,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创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载体,既把吃苦勤俭、自力更生、尊重劳动等优良传统延续下来,又持续提高师生的劳动审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劳动作伴,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

  从建校到如今

  劳动精神愈发闪耀

  “从50年代起学校就专门开设了劳动课,那时候校内就建有劳动基地,还办起有小工厂、小农场,每个班都有一块园地进行开垦、播种、管理。”学校相关负责人谈到,八九十年代就采取劳动课、主题活动、社会劳动等多形式进行劳动教育,还特别注重师资培养、学科结合、基地建设。

  岁月更迭,劳动精神愈发闪耀。人民小学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一直传承至今,铸就了独特的劳动教育文化基因。

  近10年来人民小学构建起较完善的“EOC(体验、开放、综合)”课程体系,而劳动教育则渗透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之中,并衔接起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以更多样的课程融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开放的平台上,以体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

  关注技术的掌握,强调有效的实践,追求劳动的创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今天人民小学的劳动教育不是借助某个学科,或以某项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要价值追求。

  把难点变亮点

  顺应时代创新变革

  新时代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期待。

  然而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等难题仍普遍存在,这也促使人民小学深入思考:劳动教育如何创新变革形成独有的内涵?

  自2018年以来,该校围绕“劳动最美”理念构建五大体系,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在构建“劳动最美”课程体系方面,创新打造“基本生存课程”“美好生活课程”两大课程模块,让课程指向生存必备素养,指向随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变化而应具备的劳动素养。

  就拿“美好生活课程”中的“智造”课程来说。该课程涵盖智慧木工、智慧家政、智慧农场等内容,智慧木工并不以培养木匠为目的,而是让学生能把认识材料和使用工具迁移到生活运用中,并通过创意设计、动手制作激发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崇尚劳动,提升审美能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劳动技能学习、劳动意识养成,逐渐走向“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新样态。

  以成果为引领

  推动育人模式转型

  8月22日,一群志愿者在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忙碌地清除洪峰过境后的淤泥,其中一名男孩就是人民小学学生。学生家长说,学校提倡劳动教育,这次清淤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手握铁锹时才能深刻感受劳动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这就是劳动教育的最美成果。

  如今人民小学的师生家长对劳动教育有强烈价值认同,形成广泛联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多名教师参与重庆市、西南地区和国家的劳动教材编写。同时学校还设计出体现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劳动智慧的《我爱劳动》学生读本,凸显“新、行、融、思”四个理念。

  2018年以来,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立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等课题6项,重庆市科技局重大立项科技项目1项。

  这些成果将示范带动更多学校推动新时代育人模式转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据了解,为进一步保障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该校主导成立重庆市城乡劳动教育联盟,整合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共享型的全市劳动教育资源库,同时将以成长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为媒介,把重庆乃至中国的劳动文化、劳动教育成果推向世界,促进与国内外学校的交流协作。

  王小寒 刘进 图片由人民小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