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我去了一趟贵州省桐梓县羊墩镇的高山村。
出发没多久,沿着五六十度的陡坡爬上万盛石林镇白花村,先前还迷失在浓雾里的车子,从云端一下子坠回凡尘。1300米的海拔,空气格外清新,近处的房屋,远处的山峦,全被拢入怀中。
前方,是渝黔交界的鲤鱼河谷。车如小舟,在峰与峰间的波谷穿行。大娄山脉层峦叠嶂,依然清峻。下至半山腰,炒油路一下子断了。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面,磨得轮胎“嚓嚓”作响。几束阳光如探照灯,穿透云层投射在芒草挥舞的花絮上,一片迷蒙。
再行十几分钟到达谷底,过鲤鱼河,便是桐梓县羊墩镇的地盘。大家是应亲戚之邀去羊磴镇高山村做客的,从万盛过来要花一个多小时,好不费功夫!
羊磴界是这两年才通的车,路面相当平整。以前高山村深藏在大山间,人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因距离万盛比羊磴近,所以之前的20年里,160余户村民陆续把家安到了万盛,今天请客的主人家也不例外。
车刚停稳,主人两兄弟就迎出门来,笑容可掬,连连称谢,倒像他们是客人。
坐在院坝打量,好一块宝地!院子座落于半山腰,背山面谷,前方有梯田、树林,可远望远处的山峦,视野极广。回望房屋后上方,却有片倾颓的老房子,黄土墙,青砖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趁着没开饭,一行人好奇地顺着小路去一探究竟。
站在偌大的院子里,野草直齐脚踝,瓦片上也积起了青苔。屋檐下堆积着干枯的柴火,许是主人离开前收拢的。正屋门板上雕有圆形的古朴图案和一些人物造型,显然以前是户讲究的人家。风车、老水缸、柱础,老房子应有的物件,一应俱全。红色的彩楼(晒楼)犹在,却不闻往日的笑声。这家人可能举家外出打工了,或是像请客的兄弟俩,趁着闲暇也会回到老家来,与新朋旧友相聚,聊解思乡之情。一切不得而知。听在场的一位村民讲,这个村子原有1200多人口,如今留在家里的大概只剩200多个,大多天南海北。
继续往上走,阳光已升至顶空,照耀在大好的青山沃野。以前人们的出行被大山阻隔,才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外讨生活。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交通发展迅猛,道路越修越多,渝黔许多地方甚至做到了村村通。每次看到,都不由生出欣喜之情。
为探询以前人们出行的路,我们爬上对面的山坡,这里有条山路通往万盛黑山镇的八角,但也得翻山越岭,不辞劳苦,来回要整整走上一天!想象着过去人们担着沉重的挑子,背着高过头顶的背篓,在山里负重前行、日夜兼程的模样,那是我们这辈人怎么也不能承受的苦楚!这条山道现已被野草和火棘树占据。红红的火棘子正结得好,喷吐着火焰,燃烧着野性的美。
午饭后,我们驱车往羊磴镇方向闲逛,在路边接连看见几个类似的老院落。随意走进两个,出乎意料,里面竟有人。
第一个院落非常大,呈长方形,干净而整洁,虽然地面有青苔,但坎边种着一株银杏,石砖缝冒出几株冬苋菜,根壮叶肥,给院子添了生机。
一个50多岁的中年女人在家里忙活,看见我们忙走出来热情地打招呼:“你们从哪儿来?”和她聊天才知,她也是搬到万盛与儿子同住,但隔不多久便会搭车回老家看看。她说起以前大院里热闹非凡,情意甚浓,如今大家各自为家,不容易聚到一起了。看她回到家轻松自在,一点不因家居简陋而局促,我想,她的回归更多的是心中难舍那份对老家的依恋。
另一个老院子里也有一位女人留在那里拾掇,她不住地劝我们,晚上留下来住,这里空气好。一行人直感叹:在这个质朴的地方,人与人相处真是没有一丝隔阂。
我想到不久前与先生一起回南桐煤矿老家的情形。煤矿转产,人们往城区搬迁,房屋久无人住,野草蔓延,藤萝相缠,先生在山冈上久久伫立。而我自己,在父亲去世之后,才突然醒悟过来,对追溯家族的生命之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两年的清明节,我都会驱车回到老家去拜谒祖坟,站在老家的土地,犹如婴儿回到母体一样心安、自得。人在路途,不但时时正视前方,总有那么一两个时刻,需要回望自己的来路。
从闲谈中了解,交通便利后,高山村有不少村民打算回到老家,发展老家的特色种植养殖,借由条条坦途,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想起在路上,我们看到一户村民正在翻建楼房,简欧样式,已初具雏形。帮工的老乡们听说我们是万盛人,都热情邀约:夏天一定要来这里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