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全面保障“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健康发展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第012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
全面保障“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健康发展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谭红 张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压舱石”。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但结构性就业矛盾、重点群体就业压力等问题仍较突出。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需要在强化政策统筹联动以及深化产业就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强化政策统筹联动,筑牢就业优先战略根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首要在于强化政策统筹,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一是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产业布局时,同步开展岗位创造与失业风险评估,确保发展规划与就业目标同频共振。二是深化政策工具创新,将稳岗扩岗作为政策着力点。一方面,延续并优化减税降费政策,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另一方面,鼓励并指导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一线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同时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三是提升政府就业服务质量,鼓励金融机构设计专项产品。政府要建立就业形势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劳动力供需变化,及时发布就业景气指数。同时,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稳岗贷”“创业贷”等专项产品,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

  深化产业就业协同,拓宽就业容量增长空间。产业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必须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扩容深度融合。一是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就业岗位需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同步规划就业岗位布局。进一步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依托制造业发展扩大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二是挖掘特色产业就业潜力,全方位拓展就业空间。推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非遗工坊等就业载体;加快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聚焦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医疗服务、心理健康等急需职业,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节能降碳、生态修复等绿色产业,创造绿色就业新机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核心在于提升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高等教育层面,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在职业教育层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组建技工教育联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构建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市场化培训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展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训。针对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带来的岗位变化,应建立转岗培训机制。同时,将市场知识、财务管理等创业基础能力纳入培训内容,为个体经营者和创业者提供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创业成功率。三是深化供需匹配机制改革,精准化实现人岗对接。搭建全国统一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推广“岗位+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健全国家资历框架,推动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职称、学历双向认定,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聚焦重点群体保障,筑牢就业公平底线。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是守住民生底线的关键所在。一是持续推进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落实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群体,实施“宏志助航”等专项帮扶计划,通过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吸纳就业。二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坚持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并重。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职业,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完善劳务品牌培育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三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提升就业援助服务的精准性。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完善优先服务、精准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