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部署不仅明确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要做优做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也要做强做大原始创新研究的基地,更要做好做实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场。高等教育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破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的基础。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适配产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型、工具化转变为现在的“技术复合化、能力实战化、创新持续化”,而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难以跟上产业变革脚步,造成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如“人工智能+制造业”催生了智能制造专业,但一些高校仍沿用传统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高校要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拆解重构现有的学科专业群,破除交叉学科之间的壁垒,搭建学科专业群“大平台”。一方面,根据现有的专业种类,聚焦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优先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群建设;另一方面,推动“学院—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融合共建,形成学科链与产业链联结通道,提前布局培养面向未来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避免陷入学用脱节的困境,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契合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目前,部分高校在科研中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应用”的现象,大量成果未能进行创新转化。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协同育人体系,成立“学校+企业+产业”专项研究团队,以产业问题为导向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共同解决现有产业中存在的各类技术难题,结合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高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交流,打造一批“双师型”人才团队,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推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产教科融合机制,使学校教学培养紧跟产业发展最新态势。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汇聚性载体,要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布局交叉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加强人才培养,变革人才评价方式,把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引导教师做真学问、干真事情。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践行高等教育时代使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举措。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保障优质企业更充分地发挥对下游企业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对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发力点。如在未来交通运输方面,高校可以投入到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创新,培养复合型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在网络强国建设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将自发的研究兴趣与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和实践本领培育,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