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养老事业保基本、强公平,承担兜底保障功能,养老产业重效率、促创新,提供多元化服务与产品,二者唯有协同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创新运用有效政策工具,在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产业升级、金融支持等方面多维发力,进一步推动老龄事业与银发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养老服务体系根基。
以机制创新拓宽协同路径,推动事业产业协调统一。机制创新是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要以制度集成改革为牵引,优化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结构,打通政策堵点、激活要素潜能。一要明晰权责边界,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坚守养老事业保基本、兜底线的公益属性,通过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界定政府责任。同时,尊重养老产业市场规律,发挥政府在环境营造、秩序规范、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作用,避免粗放干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要创新公私合作机制,探索可持续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模式,推动政府从直接运营者转向规划者、监管者与标准制定者,将专业运营交由市场,实现公共属性与运营效率的统一。三要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衔接,提升资源配置效能。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与系统联动,建立跨部门协调及动态评估机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与市场供给对接,以政策工具引导资源流向普惠养老领域,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从“补缺型”向“发展型”演进,构建适配发展阶段与未来需求的协同新生态。
以数字平台夯实协同基础,促进养老资源高效配置。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突出数字赋能,强化“人工智能+养老”,以数字化改革创新养老服务治理模式,提升服务精准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一要构建统一规范的养老公共服务数据平台,整合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资源。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医疗、养老、社保、社区等系统的数据壁垒,构建“医、养、康、护”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体系。二要创新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打造“数字孪生”养老服务人才库。针对行业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建立区域养老专业人才数字档案与统一调度系统,实现护理员、康复师、社工等人才的技能认证、在线培训、跨机构共享与弹性排班,开发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为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三要建立基于人才数据的动态监管与信用体系,实现服务质量优化闭环管理。以“数字孪生”养老服务人才库为基础,集成服务记录、老年人评价、质量追踪等数据,构建从业人员数字信用档案。通过全程动态监管与绩效评估形成管理闭环,推动服务标准提升与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增强养老服务专业性与可靠性。
以产业创新驱动协同升级,提升养老服务工作质效。产业创新是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到“优”升级的核心动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乡服务网络均衡布局,破解公办养老机构资源闲置与普惠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一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引导制造企业与科技企业精准切入银发经济赛道,重点发展智能护理机器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适老化智能家居等高科技养老服务产品,推动产业链从制造向研发、设计、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构建覆盖全龄周期、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产品体系。二要强化科技赋能与成果转化,推动创新资源向养老领域高效集聚。支持科创平台开展适老化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养老产业链条,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养老产品和服务中的集成应用。三要构建产业反哺事业的协同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通过政府采购、公益合作等渠道,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向普惠养老领域渗透,实现市场驱动创新到成果反哺事业的良性循环。
以养老金融提升协同效率,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养老金融是支撑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一要创新民办养老机构信贷服务与融资机制,提升资金供给适配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通过优化行业授信政策和贷款审批流程,合理设置期限与利率,探索政银企三方协作机制,切实缓解民办养老机构融资压力。二要构建多层次养老金融市场体系,推动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多元融资路径,支持培育期项目发展,推进成熟资产证券化,拓宽社会资本参与通道。完善养老产业资产估值体系,增强市场透明度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三要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养老金融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与风险防控。明确政府在制度设计、财税激励、监管规范中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年金制度优化,激励金融机构丰富养老理财、保险、信托等第三支柱金融产品。建立政策、产业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区域协同与重点项目优先支持,构建覆盖全面、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投融资环境。
(作者分别系重庆科技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研究员,重庆大学辅导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